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马润涛
~~~ 李业陶
~~~ 张九韶
2023年02月14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亲戚
马润涛

  新年过后,从正月初二到十四是走亲戚的日子,这虽是旧年俗,却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走亲戚也叫串亲戚,稍有不同的是,前者亲戚少后者亲戚多。串亲戚有时为了赶时间,半天至少走两家。走亲戚多半是看望长辈,当然也有看望平辈的,一般是小看大。另外,朋友间也有借新年相互走动的。

  一个人一生要走无数次亲戚,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走越少。我从五六岁时就跟家里的大人走亲戚,先是走我外祖父家、姑奶奶家,随后是舅家、姑家和姨家。后来我长大了,能单独走亲戚后,走舅家、姨家和两个姑姑家。眼下我已年过古稀,早几年走两个姑家、叔家、姨家和大老爷大姑家的大表哥家。去年大表哥和我大姑先后走了,今年就只走了二姑家和我叔家。打算走姨家时,姨弟体谅我的身体,让我晚些日子,等天气暖和些再去。其实这也是我所希望的,想自己感染新冠之后身体尚虚弱,倘能等到春暖花开时更好,到那时候身体也完全康复了。那次姨弟还告诉我,说我三姥爷大舅家的大表哥走了,按说这样近的亲戚我应该去吊唁的,可能是因为疫情吧,表哥那边没有给信。前年春节后去山亭看望老姨时我和老伴还看望了表哥和表嫂,中午还一起喝了酒、吃了饭,想不到今后再去就见不到大表哥了。表哥的事启发了我,就是当下该走的亲戚,只要自己还能走,一年中至少要走一两次,大家也好见见面、说说话、忆忆旧、诉诉家常。老人们见面常说一句很无奈的话:见一面少一面了。可不是嘛!俗称“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何况他们都已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晚上睡下还不知道早晨能不能见到太阳呢。总之,要趁老人们还在,趁自己还能走动,尽量多去看看他们,也让自己在人世间少一些遗憾。

  说到走亲戚,我的体会是:有亲戚可走,自己尚能走,是一件非常幸运乃至幸福的事情。小时候在乡下,新年后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常比谁家亲戚多。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为一件事情,就是亲戚多而且可走,就可以多当几回客人,多吃一些好东西。现在想想也不无道理,尽管当下人们不讲究吃喝了,但如果连亲戚都没得走或走不了,那自己就差不多走到了人生尽头。

  新年走亲戚,最伤脑筋的是准备礼物,现在生活富足物质丰富倒好说,但早年过穷日子时却不这样,常常为年后走亲戚发愁,有时候为了走一门亲戚,当家的人要筹措很长时间。其实带什么礼物走亲戚,除了凭自家的经济条件外,再就是看大家都送些什么,有点随大流的意思。老话说,随年吃饭,随年穿衣。早年在乡下走亲戚,多从当时的年景出发,量入而出,量力而行。不过有时为了死要面子,也会打肿脸充胖子。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年后走亲戚一般是带自家蒸的馍,少的五斤六斤,多者十斤八斤,多是用箢子盛装,也有少数用包袱皮包着,或拎或挎,即便是个孩子,一般都拿得动,累不着。也有不带馍的,带面粉。这样的人家多是极会过日子的,因为面粉蒸了馍馍,走完亲戚后就只能吃掉,而面粉则不会,还能留下来另作他用。走亲戚按旧规矩是要回礼物的,改革开放前乡下人走亲戚,因为大家过的日子都差不多,所以都能互相体谅或体恤对方的难处,不管亲戚带了多少礼物,对方却只留一点点,仅仅意思一下,为的是让对方多走一些亲戚。因而人们常常发现,走一圈亲戚后,蒸的馍最后都开了花。还有一种情况:借亲戚的礼物走亲戚。有的人家因为家里贫穷置办不起礼物,而重要的亲戚过年还必须得走,这时候又恰巧自己家来了亲戚,便借花献佛,用亲戚带来的礼物,原封不动地走自家该走的亲戚。不过这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两家亲戚相隔不能太远。除了馍馍面粉,也有带点心和馓子的。点心一般是四斤,馓子是二斤,用手一提,照样可以走一家亲戚。但也有很贫穷的人家,礼物就更少了,拿二斤点心或提一嘟噜馓子,往亲戚家里一丢,脸上透着羞赧,不好意思地对亲戚说:东西太少,不用回了。这叫“猛一丢”。

  年后走亲戚,是带着时代烙印的。早年在乡下,从年初二开始,路上走亲戚的人就络绎不绝了。那时候在乡下自行车还很稀罕,绝大多数人步行走亲戚,肩上背着或胳膊上挎着一个箢子,这也是“亲戚是箢换的,邻居是碗换的”这一俗语的出处。这句话还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不论亲戚还是邻居,全凭走动,如果你不来我不往,不用多长时间什么亲戚都没得做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人们走亲戚带的礼物,也水涨船高、今非昔比了,即便在乡下,也看不到拿馍馍、烧饼、馓子、糖走亲戚的了,而是换成了烟、酒、茶、奶、饮料、干果、水果等。不仅礼物变成了礼品盒,而且再也看不到步行的了,大家都以车代步,最不济也是骑电动三轮车,而多数人是开着私家车。这次年后回老家,我发现街上、河边停了很多小轿车。我当时就对老伴说,都正月初十了在外做生意和务工的人还没走。老伴说,可能是还没走完亲戚吧?过了小年他们准会走!

  走亲访友带礼物,其实礼物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份亲情和友情,说明还有人在乎你,还有人心里想着你,这比什么都重要。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嘛!其实在当下,人们多已不注重礼物本身了,在乎的,是那份情和义。

  年后走亲戚,最红火、最集中的日子是年初二,不过主要是婚后的女子和女婿,有孩子的还要带着孩子,而重头戏则是结婚不久的新亲,即新近结婚的新姑爷首次上门给岳父母拜年。早年在乡间,新亲头次上门拜年为贵客,不仅岳父母要给女婿发压岁钱,而且要置办酒席,还要请人作陪。以后女婿拜年就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了,拿不到压岁钱了,但热情招待还是必须的,即便不是大席,酒菜也还是丰盛的。

  我今年节后走亲戚比较晚,因为天气一直很冷,拖延到初十才走成。因为去年93岁的大姑去世了,今年走亲戚就少了一家。眼下在我需要走的亲戚、亲人中,有两位已经超过了90岁,我叔也89岁了。我有时很为他们的长寿而骄傲,但每想到已逝的父亲和大姑,心里那份骄傲顿时就不见了。人无论活多大岁数,最终都会走的。不如趁他们眼下尚健在,尽量多看看他们,多陪陪他们,让见一面少一面,变成见一面多一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善国善医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走亲戚
被保护的我们
喜读段修桂《岁月如歌》
滕州日报荆泉7走亲戚 2023-02-14 2 2023年02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