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的人了,又患高血压多年,不幸被凶残的新冠“擒获”。在煎熬的日子里,幸有修桂的新书《岁月如歌》陪伴我。一遍遍翻阅,一遍遍品味,沉浸其中,一时激动欢娱的心情削弱了病魔的折磨,不经意间增添了抗疫的力量。
《岁月如歌》,回忆并歌唱了修桂六十年人生的点点滴滴,其中收录了《老师张九韶先生》《百里访恩师》以及《张九韶先生点评〈羊胡子〉》,以多篇文字,以永恒高昂的旋律,歌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和交往。
1980年,修桂考入了济宁师专中文系,我上写作课。《老师张九韶先生》中写,在我第一次评讲作文时,我表扬了他写得好。我第二次评讲是上公开课,联合教室济济一堂,除两个班同学,还来了观摩教学的学校领导和中文系及外系的老师。师生们每人拿着一份打印好的段修桂的作文,当作范文重点讲评,我充分肯定了优点,也指出了不足。他写道,这一课对他的影响和激励是终生的,以后不论做教师辅导学生作文,还是在政府机关从事公文写作,或是今天从事业余写作,老师的鼓励和严格要求,始终影响着他,规范着他。
说实话,几十年前的那堂公开课,我已经忘却了。但修桂刻骨铭心,念念不忘,成为他歌唱人生的大事。那时结下的师生之情,没有被漫长的岁月淡化,而是像一罐美酒,历久弥香。
2020年,繁花似锦的春天,修桂和李天慧一起从滕州来看望我,《百里访恩师》即写此事。天慧是修桂教高中时的学生,以后又考上了济宁师专中文系。师生相聚,晤谈甚欢。谈过去,谈今天,谈人生,谈写作,有说不完的话。修桂说,是我鼓励他走上了写作之路,而且他喜爱我的作品,因此受到了影响。我们加了微信,他们又加入了以我作品名字命名的“太阳味儿文化沙龙”微信群。我可以随时关注修桂的新作了。他的散文和随笔,不少写滕州家乡的风土人情等地域文化,这种选题,真有点像我,文字的亦庄亦谐也有我作品的味道。
有一天,看到了他写的《羊胡子》,说幼童剃头,后脑勺留下一片毛,慢慢长成山羊胡子状,故称羊胡子。我家乡孩子也有在后脑勺留下一绺毛的,但叫鸭尾巴。大概滕州养羊多,微山养鸭多,所以起名不同。令我感兴趣的是,滕州为孩子剃羊胡子时,孩子姥娘家要送一只飘着胡子的公山羊表示祝福。微山和滕州连成片,很多风俗相同,只是微山没有送山羊或鸭子的风俗,所以《羊胡子》引起了我的好奇,便在文后写了短评,结合我幼时剃头流血流泪的经历,感叹了一番。未料修桂把这短评也收入书中。
滕州无论人口还是地域均可称全国大县,且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百年千年留下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但漫长的农耕社会被现代的工业社会所取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地域文化反倒日渐式微。现在谁家的孩子还留羊胡子呢,自然姥娘家也不会送山羊了。
1991年,我发表了一篇《指路》,写家乡为亲人送葬,在夜深要举行庄重的仪式。孝子上了八仙桌子,手持竹竿,朝向西南方,在吹鼓手演奏的哀乐声中,孝子大喊三声,爹啊(娘啊),往西南明光大路去吧!指路的风俗,大概受了佛教的影响,现在谁还相信西南方有极乐世界呢!现在家乡富裕了,不愿离土了,即便想离开,也是孔雀东南飞。我女儿喜欢摄影,我催她抓紧把指路场景拍下来,结果她很难找到了。
我和修桂抢救性写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风土人情是有意义的。老人看了很亲切,勾起了乡愁。年轻人看了觉得新奇有趣,同时从这一侧面了解家乡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的巨大变化。
新的一年了,祝福国泰民安!盼望修桂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