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善读滕州 阅见未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读张玉川先生的《悠悠故乡愁》
司民
~~~ 王南海
~~~ 苗永峰
2023年02月1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愁悠悠撼人心
—— 读张玉川先生的《悠悠故乡愁》
司民

  张玉川先生的大作《悠悠故乡愁》已经出版发行好长时间了,我因为客居外地及疫情的缘故,直到临近春节才得以拜读。

  全书24万多字,我花了四五天的时间才读完。不是因为书难读,而是因为我读得细,读得慢,读得走心。我读着,思忖着,咀嚼着,品味着,无时不为书中历历在目的乡事、真挚浓郁的乡情、绵绵悠悠的乡愁感染着,感动着,震撼着。

  乡愁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

  张先生的乡愁是家族情。

  家族是人根,是祖魂,是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一个家族有一个家族的传统,基因所在,教育所养,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家族文化,包含着此族世世代代的生存状态、处世哲学、价值观等人文状况,更包含着本宗族的辉煌历史、杰出人物、卓越贡献、优良传统等等。

  “大坞张”是滕州有名的望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家族,三朝英烈,五世清官,历史辉煌,名扬天下。张先生作为张氏家族的优秀一员,身上不仅承浴着张氏家族的荣光,更担当着记录家族、宣传家族、弘扬家族精神的重任。所以,他用灵动而又多情的笔触,写那首歌颂家族光荣历史、优良传统、杰出贡献的族歌——《大坞张之歌》的诞生过程,写那座凝结着家族光辉历史、承载着张氏人精神寄托的古老祠堂,写那棵阅尽家族春色、象征着家族生生不息的千年老槐,写那所为家族培养造就未来和希望、让家族才俊辈出的家祠大学……这些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大坞张”的昨日今世;这些文章,“三观”端正,态度严谨,篇篇充满着正能量;这些文章恢弘大气,热情澎湃,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对其家族的热爱、敬畏、自信、自豪和赞美……这是张氏家族的又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张先生给该家族奉献的一份厚礼。这对宣传家族、丰富家族文化、鼓舞教育和启迪后人继承和弘扬家族的优秀传统,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张先生的乡愁是乡土情。

  张先生生于大坞,长在大坞,从小就濡染在故乡的环境、世俗、人情之中,因此故乡的山山水水、岗汊坑壕、父老乡亲、生产生活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他提供了宝贵的写作材料。

  棋盘大街东头大老爷开的茶馆,“呱嗒呱嗒”的风箱声和大老爷圆润的唱腔,吸引来熙熙攘攘的茶客(《小小茶馆总关情》);村中那个又大又深的姬家坑,给老少爷们带来了几多欢欣和利好(《故乡的大坑》);摆“墙师”、用铁杵杵土、用木榔头捶土、用铁铲收光,那令人难忘的亲戚邻居共建家园的火热场面(《忆打墙》);大池塘的西岸,那盘古老的石碾旁,演绎的家长里短和淳朴善良乡风(《故乡的老石碾》);“打平伙”喝羊肉汤,“喝光一碗还想喝,连喝三碗才过瘾,喝得脑门冒汗,喝得全身发暖”的酣畅淋漓(《打平伙》);啃瓜干煎饼,就老咸菜,拉千多斤的排车爬陡坡的艰辛和磨砺(《想起当年拉地排车》);等等,都让他写入了书中。

  这些文章,从诸多方面再现了当时故乡人们的生产生活、精神面貌、世俗人情,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历史画面,着实珍贵。这些材料,真实,鲜活,有趣,接地气,实在难得。这也是张先生对故乡的又一大贡献。

  在张先生的眼里,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可爱的,有灵性的;故乡的父老乡亲都是善良、敦厚、正直的;在故乡发生的事,都是有趣的、富有诗意的。书中无论记人还是写事,都充满着赞许和褒奖,都倾注着热忱和挚爱。这是因为乡情早已生成一种思绪、一种情怀,融入了他的血肉,嵌入了他骨髓;早已化作一股清流、一壶醇酒贮存在他的心中,然后流淌在他的笔端。

  张先生的乡愁是骨肉情。

  书中有10篇散文和七八首诗歌都是写骨肉亲情的。《老娘养鸡》通过描写母亲赊鸡、养鸡、护鸡、捡蛋等情节,展现了母亲勤劳、善良、仁厚和善于持家;《扶耧手》《父亲看场》《父亲在麦场》等三篇,从不同侧面表现父亲的爱护集体、大公无私、忠于职守,是典型的老庄稼把式。《我家的一张老床》则通过一张百年老床的故事,反映了先生一家父贤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和忠厚仁慈、和睦谦让的家风。老一辈的榜样、优秀传统和家风薪火相传,才有了先生的晚辈殷殷孝心和对长辈的由衷地爱戴——《难忘的西安之旅》《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等篇,正是这一传承的反映。

  在这些文章里,张先生真实、详尽、逼真地记述亲人们(特别是父母亲)的日常生活,为人处世。人可谓平凡,事可谓平常,可正是这些平凡、平常,凸显出他们的真性实情、纯洁高尚和至善至美。张先生这是在为亲人立照,为家风存档,为社会树标杆,为子孙留财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文章中,作者对亲人其心拳拳,其情殷殷。有的直抒胸臆,淋漓表达,如《双亲墓前诉衷肠》,而更多的则是从家长里短中表露,从平凡琐屑中显现。而后者反而显得更深沉,更含蓄,更有韵味,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张先生的乡愁是育人情。

  他从不到20岁就参加了教师队伍,一头扎进教书育人事业中一干就是近40年。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恪尽职守,甘于清贫,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赢得了广大学生的敬仰和爱戴。

  书中有多篇文章和诗歌写他从教的经历、感受和体会,如《我与五楼三厅》《教坛往事》;写他教书育人的过程、方法和经验教训,如《善为》《我的乡村教学生涯》;写他和他的同事团结奋斗、共创辉煌的事迹,如《难忘曾经辉煌的岁月》……从这些文章中不难看出,张先生对教育事业、对教书育人工作、对学生有着真挚的感情,无限的热情,一如既往的深情。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使他和教育、教学、学生融合成了一体,教书育人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寄托,学生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情思,一种情操,一种境界。这情思、情操和境界,往小处说,是一个有道德的教师对教育职业的爱戴和敬畏;往大处说,则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无限忠贞和全力奉献。

  总而言之,这动人的家族情、乡土情、骨肉情、育人情凝结成乡愁,愁因情生,愁随情长。情切切,愁绵绵,平实而又丰美,活脱而又深厚。发于内心,见诸笔端。情如缕缕冬阳,温暖着读者的心田;愁如滚滚春雷,震撼着读者的心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善读滕州 阅见未来
   第8版:公益广告
7
乡愁悠悠撼人心
读书照亮生活
诗歌点燃的春天
滕州日报善读滕州 阅见未来7乡愁悠悠撼人心 2023-02-16 2 2023年02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