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善读滕州 阅见未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读张玉川先生的《悠悠故乡愁》
司民
~~~ 王南海
~~~ 苗永峰
2023年02月1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歌点燃的春天
苗永峰

  《春》是现代诗人穆旦创作的一首诗,首次发表1947年3月12日的《大公报·星期文艺》上,后收入《穆旦诗集(1939-1945)》。1940年8月,穆旦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教。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关键时期;同年2月,诗人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毅然踏上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工作。穆旦的代表作之一《春》即创作于此时。

  《春》的原文如下: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实为绿色的草在“火焰”上摇曳,在诗人眼里,春天的绿草幻化成了摇曳的“火焰”,不禁让人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译文: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然而此时的“野火”不是具有强大破坏性的事物,而是与春草合二为一,春草和火焰蕴含的内在生命力——一种疯狂的、野性的、难以抑制的原始冲动喷薄而出。“渴求着拥抱你,花朵。”承接上一句,春草渴求拥抱花朵的原始欲望在膨胀。“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这两行通过倒置(倒装)的手法,使读者产生一种错乱的感觉,我们可以还原为“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花朵伸出来,反抗着土地。”以上四句通过春草与火焰、花朵与反抗者这两组相辅相成的意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繁荣的生命图景。“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如果”的假设,“是”的犹疑,表现了诗人内心对春天美好生命景象的不确定性。“窗子”与窗外“满园的欲望”构成了一种遮蔽关系,“推开”则是解除这种关系的通道,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诗人对外部世界的不可预知性。因此诗人变得犹豫不决,在一扇窗子的约束下与春天产生了遥远的距离。“欲望”是个抽象名词,在这里通过“满园”的修饰得以具象化,“满园春色宫墙柳”“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自然生命开始勃发涌动。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欲望”是邪恶的,“二十岁的肉体”被“永远的谜”所蛊惑(对应第一节“暖风吹来烦恼”),被“欲望”所蛊惑,肉体的紧闭与内在生命的“渴求”形成紧张对立的矛盾冲突“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这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作为一只不能言语的“鸟”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作为一只不能挥动翅膀的“鸟”却要飞翔,这怎么可能。另一方面,泥土的沉重与鸟的轻盈构成强烈的反差,泥土养育了一代代的人,在艰难的成长过程中年轻的肉体(二十岁的我们)被外部美好的事物“点燃”,开始有意识地宣泄、舒展自身的力量,却只能“卷曲又卷曲”,想要发泄欲望,奋力向上飞翔“却无处归依”四处飘荡。“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看不见摸不着的“光,影,声,色”,这一切“幻象”都被彷徨、苦闷、压抑的诗人看穿,诗人“痛苦着等待”新生,“等待伸入新的组合”,从而完成一次自我生命意义上的凤凰涅槃。

  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实际上是写对春天的感觉;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蛊惑着”,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这首诗完美地运用了现代技巧,深邃、迷幻且富于内在的张力,意象的撞击和转换来得精彩而神异。

  这是一首具有典型现代意味的诗。似一首被点燃的春天的诗,传达了一种炽烈炙人,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这一点立即将其与诗歌史上大量同类题材的传统之作区别开来。诗的底层意蕴深刻,心理通透可见,以自然充分释放的力来对比人被压抑的力,最后得出的结论却不是悲观。寓意人像自然一样健康、解放,以“春”的姿容加入这自然的合唱,以新的创造迎来人类的春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善读滕州 阅见未来
   第8版:公益广告
7
乡愁悠悠撼人心
读书照亮生活
诗歌点燃的春天
滕州日报善读滕州 阅见未来7诗歌点燃的春天 2023-02-16 2 2023年02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