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中有一本画册,常常拿出来看。现在多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本画册中,数马远的画最多,马远的画中有一幅《踏歌图》,画的是几个农人边歌边舞于垅上,动作活泼,舞态可人。为什么单记得这个?因为好玩。我曾对着画,模仿着其中一位老农的样子。肩上荷着竹棍,竹棍上挑一个葫芦,前倾后仰的,和歌踏着节拍。模仿得次数多了,真的有点像今天跳广场舞的架式。
马远善画残山剩水,取的都是边角景,空灵、幽远,人称“马一角”。在气势磅礴和清幽小品之间,我更爱后者。爱到极致时,我也心血来潮买来纸笔,临过几次《寒江独钓图》,皆是无用功,无非就是费纸数张而已,哪里临得出一丝一毫的原画气息来?虽然如此,我在心中还是暗暗欢喜。喜的是画中的空白,给了我随心所欲的遐想空间。马远常画山之一嵎、水之一涯,画面上有大片空白。我认为无论什么东西,还是留有空白为好,这个念头不只是现在,很久以前我就有了。
因为这个立意,不仅是我爱马远的小品,很多人都爱。最早爱马远画的,是和马远同时代的、同样有才情的杨皇后。在马远很多的画作上,都有这位皇后的题诗和她的坤卦图印。字体秀颖妍媚,清丽飘逸,署名杨妹子。杨妹子这个带土气的名字,对一个皇后来说,是不相称的。我琢磨了一下,这大概类似于今天的昵称——QQ名或者微信名之类的。有昵称是好,但让后人麻烦了,就有许多人一直在争论这个杨妹子是谁。
南宋乾道年间,一个不知名姓的小女孩,跟着她的母亲入宫表演杂耍,被太后留下,伺候那时才五六岁的小王爷赵扩。赵扩即位后,这个小女孩已长成了美貌的女子,坐火箭似的升到了贵妃。后来,她竟然矫旨把反对立她为后的、强悍的权臣韩侂胄杀了,逆袭成功,掌握了朝廷大权。就是这个有心计有狠劲的女子,也有她的另一面:能书画,能诗词,极具才情和鉴赏力。她就是杨妹子。
在马远的《洞山渡水图》上,杨妹子题写:携藤拨草瞻风,未免登山涉水,不知触处皆渠,一见低头自喜。画的和写的是,洞山良价禅师在渡水之时,突然低头看到自己的水中之倒影,一刹那间,恍然大悟。禅宗把葛藤喻为杂念,去除心中的葛藤,心无杂念,才能得到彻悟之喜。
同样的意旨也出现在马远的《月下把杯图》中。场景是:两人相见,客人还在躬身行礼的过程中,他的手就被主人紧紧地握住了。画的右上方有两句题画诗:“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题写者不是别人,正是杨妹子。画的对页还写有一首诗:“人能无著便无愁,万境相侵一笑休。岂但中秋堪宴赏,凉天佳月即中秋。”竟然少了几分女性的柔婉,而多了几分玄妙的哲思。是啊,何必要等到中秋这一天,才仰头去欣赏明月呢?只要心中不执著,低头也有欢喜呀。
一个妙知画境的画师,一个妙知画意的鉴赏家在南宋相遇,因为他们的遇见,成就了一幅幅绝世名画。他们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在诗画中体悟人生,低头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