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是什么样子的?随年龄的不同答案不尽相同,但都是“你”在向我讲述。
小时候,生动有趣的就是好的故事。龟兔赛跑的兔子竟然跑不过乌龟?猴子怎么跑到水里去捞月亮?守株待兔的宋国人后来真的没再捡到兔子?狐假虎威的那只老虎真那么傻?司马光砸坏的缸后来怎么样了……
童趣无邪,童年在故事里翻篇,在故事里懵懵懂懂。
长大后,更喜欢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放牛的王二小是怎样将日本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而壮烈牺牲的;少年闰土怎样在下雪天成功捕鸟的;《皇帝的新装》那个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黄继光、董存瑞、保尔·柯察金……的革命故事为何这么有力量?
少年有梦,故事悠长,似懂非懂,曲折有致,激发起更多的思索和探索。
后来呢,《水浒传》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三国演义》里义薄云天的故事,《平凡的世界》里黄土高原上不平凡的故事,《巴黎圣母院》里美丑对比下震撼心灵的故事,《红与黑》里戴着面具用生命殉葬真我的故事……
青年是血气方刚的代名词,喜欢敢做敢为敢爱敢恨的故事,其实就是在汲取自我成长的力量,积累面对世界的勇气。
什么是好的故事?因读者的眼光不同答案也不同,但都有“我”的感悟和思考。
同样一部《红楼梦》,鲁迅先生论其主题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由此说来,好的故事就是人人都可见到的自己需要,比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比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意味深长的语言文字……有意思,有意义,有价值,带给人一定的心灵启迪和精神升华,比如《红楼梦》,比如《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等,都是好的故事。
前几天有新闻报道,一位57岁的大叔,跳河救起一个女人后,转身默默离去,只留下一张面部侧影——那平静释然的表情仿佛卸下了一副压在心头很久的枷锁。原来10岁时,他曾眼睁睁看着年仅7岁的妹妹淹死,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他伤心了半个世纪,无数次在梦中哭醒。这次,他一下救起了三个人——落水的女子,当年的妹妹,还有10岁的自己,他终于可以坦然走在阳光下。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好的故事,多少人读了泪眼婆娑。当好的故事,遇上好的读者,所产生的力量,唤醒的触动,远非其他文体样式可比。所以说,好的故事需要我们用心讲、用心读,感同身受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力量。
有首歌唱道: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就是故事》)到底是也不是?全凭一颗心,全在听故事的人,全看听者以怎样的心态去理解感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所谓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好的故事从何而来?有人说是讲出来的,比如三国、水浒;有人说是编出来的,比如《西游记》《聊斋志异》;有人说是转出来的,比如《基督山伯爵》《肖申克的救赎》;还有人说好的故事是做出来的,比如感动中国的那些人物……这个问题不可能有标准答案,恐怕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回答,只因我们都是故事中人。
生命一场,没有故事终归是令人遗憾的,尽管有故事的人生结局各不相同。揆诸上文,窃以为:有个会讲的“你”,有个善听的“我”,有股涌动不息的力量,便能构成一个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书写。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在瑞典文学院做演讲,他说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今后还要讲故事。在他即将出版新书剧作《鳄鱼》之际,我们发现了他的转型,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用我的后半生完成一个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换。”他传递的力量,让自己成为了当下有力量的故事本身。
愿生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每一个中国人,到头来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好故事,都能讲好自己的故事,进而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