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等疾病,还可引发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等系列精神疾患。不同人群应该如何预防?
一般人群防护措施建议
1.保持室内环境凉爽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太阳直射;减少室内电器设备的使用。
2.减少室外高温暴露
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减少外出;注意防晒,使用防晒用品;减少剧烈活动,注意及时休息,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
3.关注身体健康
准备防暑降温药品;及时饮水,准备防暑降温饮品;及时测量体温,关注体温变化;关注不适症状,症状严重即刻就医。
重点人群防护措施建议
1.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
鼓励在户外玩耍的儿童尽可能待在阴凉处,孕妇和老年人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
2.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
要主动、多次、适量饮水,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若因疾病限制饮水量或者需要服用利尿剂时,及时询问医生合理的饮水量。
3.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人员)
要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预防职业性中暑,户外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宜定期进行常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
重点人群中暑怎么办
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患者衣袖、领口,用凉毛巾擦拭患者四肢皮肤,或者用冰袋冰敷患者的额头、腋窝、大腿根等部位,并用风扇、空调降低环境的温度。如果患者神志清楚,辅助患者多饮水,最好是含有盐分的饮品。一旦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危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