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早7:15,父亲经抢救无效,走完了76年的人生路。本来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仍无法承受失去父爱的痛苦,真的还没有照顾够,还没有尽到心,更没有真正让父亲享到福。父亲上学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因表现突出,被推荐上了中专,这是幸运的,也成了20世纪60年代为数不多的非农业。
父亲的正直,是同辈人中的榜样,更是吾辈楷模。听爷爷讲父亲小时候(差不多5岁),去大坑游泳,为了救同伴,差点丟了性命,趴在牛背上遛了一上午才回过气来。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优秀的学生才能被推荐去上学,父亲是学生会主席,但是父亲仍坚持住了自己的良知,没有参与造反派们的乱作为。工作中,为了同事带薪去深造,宁肯与领导顶着干,也全力支持,并替同事承担全部工作任务。在七八十年代,紧缺的物资都是靠计划指标调剂,计划内外价格差别3倍以上,父亲经手了太多的计划内柴油、面粉等,从来都是滴油、两面不漏,严格按实际要求公开分配,谁也别想捞些好处,领导也不行。后来当了基层单位一把手,自我要求更严了,有专车也不坐,孩子们更不能沾光。
父亲的能干,是那个时代的写照,更是儿女们的样子。我和姐出生在贫困的年代,一家人指望着父亲一人的工资生活,那个年代是“洋货”的时期,洋火、洋油、洋钉、洋车子。农村大锅饭是吃不饱的,分配的粮食是吃不到年底的,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充足的东西,有些需要创造,比如我们家的第一个沙发,是爸爸拼凑木头、弹簧、布、旧棉花、绳等,先画图纸再模仿多次试验后,最后成型的,虽然不是很好看,但仍是我村第一个沙发。为了给我支张床,父亲自己和泥制坯;盖房子待客为了省钱,自己造松花蛋,那蛋上的松花又多又好看;和泥垒墙,不但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这些父亲都会。所有这些活都是父亲从城里下班后,骑车20公里或周末回家时干的。父亲的最初工作是统计,在计划经济时代,全是手填手写的,每年单位的先进是少不了的,并成功带出了好几位单位中层干部。
父亲的谦让,是他一生中的品格,更是我们的福分。与其他父辈一样,父亲总是操不完的心,总记得别人哪怕一点的好,宁愿自己吃亏,恐怕别人吃了亏。晚辈年上节上来看望,朋友同事来坐坐,父亲总是歉意或过意不去,要么回送点东西、要么一定去回访一次,要不父亲总会念念不忘或睡不好觉的。记忆最深的,上学时一到学校要学费的时候,父亲要求我姐弟俩第一个交纳,总是说这个事要带头绝不可落后,即使缺钱也总会第一时间想办法。家族中,父亲威望是很高的,虽然在城里上班,却仍这么有亲情这么谦虚低调。吃亏是福,我传承了父亲的这一优点,并会一直做下去。
父亲的节俭,是他一生的要求,更是我们的要求。父辈这一代人,勤俭节约、俭朴会过,是骨子里的东西,无论穷富、无论时代变迀、无论条件好差,是改不了的。但这种节俭,只是对自己的苛求,对待亲戚朋友是大方慷慨的。在我印象中,家里咸菜从未断过,哪怕现在菜品多的时候,父亲总说咸菜下饭;偶尔在外就餐,点多了菜吃不了,父亲会生真气,并要求必须全部打包;家里用的只要还能用,绝不会当垃圾丟掉,哪怕是一个塑料袋。小时天热的时候,最盼的事就是父亲下班后,从自行车后架上取下包着的西瓜,爷爷安排我打好井水,凉凉地泡上西瓜,第一块肯定先给爷爷吃。退休后,除必须的人情来往外,工资是攒着的,给儿孙们上学用、买车用、买房用,想到自己的太少啦!
父亲是个普通人,为了工作家庭干了一辈子,为了朋友亲戚敬了一辈子,为了我们过好守了一辈子!我和姐姐是最早一批跟着父辈进城上学的幸运儿,因此才能够顺利考学、工作及结婚生子。父亲最高兴的事是我们工作的不断进步,并教育好孙辈们。感恩父亲,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愿天堂没有痛苦和挂念,但心中永存祝福和思念。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