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但大唐的万丈光芒仍然能照亮每个华夏子民的精神世界,那是一个生机勃发的开放盛世,它的繁华虽早已在历史的烟尘中消失殆尽,但它的千秋余响,仍然令我辈仰望、自豪,以至于在无数个月夜幻想着能梦回唐朝。侯磊先生新近出版的《唐诗中的大唐》(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书,就能帮我们实现这一梦想,带着我们穿浩渺时空,去领略大唐的风采和情致。
这本书不是一本穿越小说,它是通过唐诗这个媒介,把我们带回到大唐王朝的。唐诗的极盛时期早已过去,却在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了长长的投影。它的流风余韵,依然影响着后世的文学走向。唐诗虽然是文学作品,其中却包含着历史的真实,通过对唐诗的解读,能使我们回到那个时代,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山川风物、世事沧桑。“以诗证史”,是陈寅恪先生开创的一个研究课题;侯磊先生在本书中所做的努力,也可以看作是“以诗证史”。最初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以为不过是对唐诗的逐一注解,以为不会有什么新意了。但翻开这本书,却发现不是我想像的那样,本书当然也有对诗的解读,在每一首诗的背后,把这首诗的白话翻译文列出来,让读者明白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但这本书的重点却放在了翻译之后对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介绍方面,比如,在解读完了李世民的《辽城望月》后,便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此诗是李世民当年征高丽时在辽东所作,接着,便全面介绍了唐朝征伐高丽的那段历史,让读者对产生这首诗的那个时代有了详尽的了解;在解读完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后,作者顺便讲了一下唐朝的“干谒”现象——即应考的举子以诗文结交权贵,以期获得推荐;在解读完了陆龟蒙的《古态》后,作者详尽地介绍了唐代女子的发式;在解读完了李白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后,作者讲述了琴的发展历史……这样的解读,使读者收获的,就不是单纯的古诗译文了,而是与之相关联的诸多历史知识。作者的学识非常渊博,在本书中所涉猎的知识也特别广泛,几乎包括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有武功,有时尚,有求仙,有隐士,有中举,有落第,有流放,有思乡,有女妆,有胡服,有家禽,有野菜,有冷面,有烧饼……可谓无所不包。全书读下来,便对唐朝有了一个具体的印象,就好像重新回到了那个时代一样。
作者不仅仅是介绍时代背景,对于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还把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介绍给大家,比如,在讲完了“玄武门之变”后,作者也不忘对李世民残酷的一面进行谴责,他引用了明代学者王夫之的一段话:“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作者这样评价王维和李白的归隐:“王维的‘禅诗’与他的个性有关,都是归隐,他和李白却是两个极端——后者是混不成了所以归隐,前者是什么都成,看淡一切去归隐。相比之下,还是王维活得更明白些。”作者这样论说武则天:“她的政绩是显著的,身背骂名的唯一原因,就是她是女人,没别的。对武则天的责难,主要是出于伦理纲常的角度”……这样的议论性文字,无疑可以帮助读者全面地理解历史人物或事件,加深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国破诗仍在,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盛世早已一去不复返,但唐诗永远留了下来,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解析唐诗的书,多如牛毛,但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生硬翻译”,侯磊先生的这本却独具一格,拓出了新意,诚如作家王久辛所评价的那样:“此书最大的特点是‘见微’,是从解读诗的一粒粒文字的、细心的辨析、猜测与想象中,考证历史、历史风物与灵长时空,这不是沿波讨源式的探颐索隐,而是从《康熙字典》《辞海》的逐字逐句寻觅探奥与苦思深钻中,发微之光照以为是的狂想与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