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何易于,当然是在《新唐书·循吏传》中,当时我就想,一个地方县令,为何被欧阳修写进了《新唐书·循吏传》,翻阅不少史料才发现,这里面确实有一段曲折感人的故事。欧阳修之所以不计何易于人轻官微,在《新唐书》中毅然为他立传,与那些朝廷高官并肩而存,是因为欧阳修当时也被何易于的事迹感动了。
何易于都做了哪些让人感动的事,让他自然进入正史,名垂千古呢?那就从他背纤挽舟的事说起吧。
何易于所在的宜州,刺史崔朴喜欢游山玩水,有一年春天,崔朴带着幕僚宾客春游到益昌境内时,命令何易于派遣民夫,为他的游船“挽纤”。接到命令的何易于来到河边“持笏引纤”,崔朴见县令何易于带领吏役亲自脱靴下水,扶纤前行,忙问其故,何易于笑着回答说:“春,民当耕蚕,时不可夺。易于无事,可以代役。”
崔朴听罢,知道这是何县令讥讽自己不惜民力,妨碍春耕,于是就叫船夫把船头调回去,顺水回州府了。自己则“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从此崔朴谨言慎行,深得百姓好评。何易于自己也名扬天下,深受百姓爱戴。这个故事还被移到海瑞身上,编成《海瑞背纤》,千古传唱。
益昌县有一些山区,不少老百姓在山上种点茶树,赚点零用钱,贴补家用。这一情况被朝廷知道了,便下了一道诏书,要在益昌县征收茶税,并明令地方官不得隐瞒、打折扣。何易于接到诏令后,对上级派来的官员说:“益昌是个贫困县,老百姓采茶换得几文钱尚不可摆脱贫困面貌,怎么还能加征他们的茶税呢?”何易于让上级派来的官员把诏书中关于加征茶税的条文划掉。那个上级派来的官员,闻听此言,大眼圆睁:“如果这样干,不仅我要掉脑袋,你何易于最起码也要判个流放之罪。”何易于正色说道:“我难道为了保住官位,就不管全县百姓死活吗?您放心,我何易于敢作敢为,抗旨不遵的罪责由我何易于一人承担就是了,绝对不牵连第二人!”事情就这样僵住了。碰巧,朝廷派到利州的观察使(相当纪检官员)是个明白人,知道何易于此事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民请命,便中止对益昌百姓加征茶税的诏令。
这样的平常细小之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县里有一位贫困农民死后,无钱以葬,何易于就用自己的薪俸帮助料理后事;对于缴税的老人,何易于特别垂怜,总是向他们问寒问暖,还常常送给饭食;如果能给县里行政提出好意见,更要特别招待,视为上宾;县民打官司,一般情况下,可由县丞处理,重大案件才需县令裁决,何易于当了益昌县令后,十分重视案件的裁决,总要亲自过问,当场弄清双方的是非曲直,依法裁判,不偏不袒,严防冤假错案的发生。
唐代会昌五年(845年),朝廷职方郎中孙樵路过四川益昌县,当地百姓质问孙樵:“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为什么我们的县令何易于仅仅考核为中上级?”对于这件老百姓为自己的县令鸣不平之事,孙樵通过大量事实考察,认为何易于确实是一位老百姓拥护的难得好官吏。心目中一位不谋私利,真心为民的好县官形象呼之欲出,他挥笔疾书,写了一篇《书何易于》的短文,要让天下知道何易于,让朝廷知道何易于,让皇上知道何易于,让后世史官都知道何易于!
这个目的终于达到了。好人好事好文章,无胫而走,历久弥新。二百年后的北宋史学大家欧阳修看到了《书何易于》一文,大受感动,在进一步了解何易于其人的过程中,又从唐末宰相裴休的文章中看到了对何易于的称赞。裴休说,他当四川绵州(今绵阳)刺史时,其属下的罗江县县令就是何易于。这时的何以易于刚由益昌县调到罗江县,当官的地区变了,官位并未升迁,仍是县令。裴休亲眼看到何易于清廉简约,随从不过三人,是一位真正的父母官,为此,裴休还在绵州表扬过何易于。欧阳修经过多方了解、印证,何易于的形象在他眼前越来越高大,对于那些当政者不能赏识、提拔何易于,越加气愤。这就是何易于进入《新唐书》的缘由。
所以我们在为何易于点赞的同时,别忘了为孙樵点赞,为裴休点赞,为欧阳修点赞。是他们让我们认识了何易于,知道了何易于,至少他们爱憎分明,都是非常正直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