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反映清代题材的影视作品比较多。在这类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戏中人物穿着“黄马褂”。那么,黄马褂在清代是一种什么样的制服,哪些人才有资格穿黄马褂呢?
马褂原本是满族人骑马时穿的一种外褂,为“行服”中的“行褂”,穿于袍外。由于它长仅至腰,便于骑马;袖只到肘,便于射箭,所以叫“马褂”(满洲话叫“额伦代”,即短袖马褂);又由于它是用明黄(淡黄)色的绸缎或纱制作而成(一般冬天穿绸缎,夏天穿纱),故得名。黄马褂又称黄马廸、黄褶,取这种式样,主要是便于骑马射箭。
黄马褂的穿用范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皇帝的随从和卫护(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所穿的服装,他们在执行任务时,将黄马褂套在“行袍”外面,但是一旦被解除职任,便不能再穿,这种黄马褂又称“职任褂子”。《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记载:“后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卫升级新补者,岁于十二月行文内务府,支领缘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卫支领蟒袍;恭遇巡幸,支领黄马褂。”另一类就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见的“赏穿黄马褂”。因为黄色为清代帝王专用的颜色,“黄马褂”一开始又是皇帝近侍的服装,十分高贵,所以清代帝王常常把它作为赏赐仆属官吏的一种奖品。
“赏穿黄马褂”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施之于比武,成绩优秀者,可赏穿黄马褂;还有就是行围(打猎)、校射时所赏赐。清咸丰以前,每年秋天皇帝都要到木兰(今河北省承德市北400里处,现名围场县)打猎20天,进行“行围”。这时,在打猎时射得鹿的,或打猎完毕遇到献禽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要“赏给黄马褂”。此外,打猎期间往往还要“校射”(射箭比赛),扈从的汉、满官吏必须全部参加,射中5箭的(汉官规定射中3箭)且官阶较高的,一般都可得到御赐黄马褂。打猎、校射所奖得的黄马褂均属于“行围褂子”,它们和比武时所得的黄马褂一样,一般只允许在行围或比武时穿,平时不能穿,违者一律以觊觎皇权罪论处。另一种用于奖赏军功卓著的高级将领,后来又扩大到统领军队的文官,这些人在赏穿黄马褂后,可不受限制,任何时候都能穿。不过,这种“武功褂子”在道光以前较少看到,慈禧执掌政权后才开始盛行,并被认为是无上的光荣、圣洁之物。
由于黄马褂的功用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在形式上也略有区别。一般而言,侍卫、打猎、比武赏穿的黄马褂的钮绊为黑色,而武将、文官穿用的黄马褂的钮绊则为黄色,以此表明后者要比前者显得更为尊贵一些,由此也可看出清代统治者的用意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