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633”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改革攻坚突破,坚持系统集成、改革创新,全力打好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我市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心培育、优化布局,全力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带动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聚焦推进产创融合,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带动科技创新的科技体制改革实践路径,全面优化产业生态。聚焦激发创新活力,实现人才链蝶变跃升。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力构建“引育用留”的人才保障体系。着眼于产学研用一体贯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再造、价值链提升。
我市通过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推动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206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自我评价,入库数量居枣庄市第一,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1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总数达到123家。2022年以来,208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自我评价,75家企业申请了高新技术企业。各企业与近百所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创新资源加快向我市集聚。
我市加大科技政策激励引导,加强科技普惠政策宣传与落实,全力保障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孵化平台等科技政策落实,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科技金融融合,推广“科创贷”,不断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激发创新动力活力,积极推动各项科技惠企政策扎实落地。2021年,科创贷申请总金额达到3.96亿元;2022年,科创贷申请总金额达到3.67亿元。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