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市民政局稳步推进社会救助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实验区建设既定任务目标,以“班墨故里·善救善助”品牌建设为引领,持续提升救助服务效能和水平,积极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综合高效的救助格局,同时打造出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样板示范点,全面推动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稳步推进低保扩围增效。该局认真落实各项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按时、按标准“一本通”发放各项救助补助资金。落实“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可以参照单人户提出低保申请”规定,通过系统筛选出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名单,逐一入村进户排查。实施城乡困难家庭临时救助过渡金,针对新提交低保申请的家庭,符合低保条件的,当月发放救助过渡金。严格落实低保退出3-6个月的渐退期政策,切实筑牢兜底保障网。
推动救助信息“集约化”,持续加强救助资源统筹。该局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困难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救助需求,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工作,动态掌握未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情况。强化临时救助“救急难”机制,指导镇街利用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和重大事项“一事一议”临时救助制度,最大限度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
优化服务效能“基本盘”,提升基层救助服务效能。该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各镇街全面启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窗口,创新实施“8+3+1”(8天审核,3天公示、1天审批)低保审批只凭身份证“一次办好”工作制。实行经济核对“一键核对”工作机制,建立社会救助“码上办”场景,开发“兼爱民政·善救善助”二维码小程序,方便群众查询社会救助政策、了解办理流程。
提升服务救助“温暖度”,持续推进多维救助服务。该局继续实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工作,并对服务项目设置予以调整、优化。目前,政府购买照护服务覆盖我市全部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逐步形成了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模式。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