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近550亿元,11部票房破10亿元的影片全部为国产片,且题材、类型各异。在票房走高的背后,是观众对影片的满意和支持。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多个档期的观众满意度得分居历史同期最高;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之2024年元旦档调查结果显示,元旦档电影观众满意度得分83.0分,环比增长0.2分。由此可见,要创造票房收益,关键是尊重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大地发挥电影的综合性价值。
观众的结构性变化势必会影响中国电影的生产和创作,甚至能推动中国电影的结构性变化。统计表明,中国电影观众正在向成熟化、职场化、中高收入群体倾斜,而这些主流群体选择进入影院的最大原因是满足社交需求——69.5%的观众选择影院观影的原因是朋友社交,其次才是情侣约会和家庭活动。
电影创作的多样化和精品化,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电影曾在被资本和流量裹挟的时候,陷入过观众埋怨没有好电影、创作者埋怨没有好观众的怪圈和悖论。问题暴露后,中国电影积极进行供给侧改革。首先是不再简单地重复观众熟悉的模式,下大力气开发了科幻、灾难片等类型,其次是有效提升电影的精细化程度,实现电影创作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逐步完善的文化体系和评论体系,也在助力改善观众的观影素质和培育健康、多元的审美。双管齐下,才能更好缔结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好的影片终会和好的观众“双向奔赴”。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