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存
曾几何时,“卡拉永远OK”一度成了人们的主流娱乐方式,比如顺利完成某个工作项目之后,在餐馆里饱餐一顿之余,抑或为庆祝某个特殊节日之际,人们往往会选择去KTV潇洒“嗨”一回,那里俨然是大家一块放松心情、巩固友情的不二场所。
1988年,KTV首次进入中国大陆市场。1995年1月,来自台湾的钱柜在大陆的第一家KTV落户上海,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火遍了整座城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本属于高消费场所的KTV开始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尤其是一度火爆的“量贩式卡拉OK”(日语中的“量贩”即大量批发、自助,主打薄利多销),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全国,仿佛一夜之间就将普通老百姓变成了主流消费群体,那时候除了KTV,人们娱乐好像“无处可去”。然而这样的场面,随着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的逐日离场,往日的热闹辉煌已经难免颓势,眼见鞍马冷落门可罗雀,令人唏嘘。其实,KTV行业的寒冬,早在2014年就已来临。
中国数字音乐基地2021年公布的《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仅2016年,传统KTV数量断崖式减少近60%;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KTV行业整体客流量下降了70%-80%。天眼查数据可得,截至2021年3月,我国现存的KTV企业剩6.4万家,同巅峰时的12万家相比,这个数据堪称腰斩。三年后的今天呢,应该屈指可数了吧。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高峰”跌入“低谷”,不过二十年光景,卡拉OK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无可挽回地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消费群体转移,消费观念转变。唱KTV的那群人已经老去,曾经以年轻人为主力军的KTV,转变为老年人的市场,消费活力明显萎缩。九零后零零后年轻一代的娱乐方式明显增多,娱乐社交场景不断迁移,像密室大逃脱、电竞酒店、电影酒店、剧本杀、VR体验馆等新型娱乐方式正在填补着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冲击着娱乐消费市场。再者,受新冠疫情影响,家庭影院、云K歌、云蹦迪等应运而生,当大家足不出户即可满足娱乐需求时,谁还会去KTV消费呢。
KTV行业内卷,运营成本不断攀升。与很多夕阳产业一样,近年来KTV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内卷,从地段选择到内部装修到服务品类不断攀比,而团购APP的低价恶性竞争,又不断拉低价格,致使KTV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而商铺租金却日益提升,KTV又需要很多包厢,这无疑都导致运营成本不断增高。再加上装修费、家具费、电声系统、歌曲、消防,以及电费、房租及服务人员工资等,当盈利远远低于投入的时候,资本得不到利润,只能选择退出。
互联网高速发展,娱乐方式剧变。为什么不去KTV娱乐?“歌曲太老,画面太土,新歌能唱的就那么几首。”当记者随机询问多位“90后”“00后”,他们如是回答。互联网潮流势不可挡,其独有的社交属性,让在线K歌成为许多年轻人最爱,“唱鸭”“音遇”“音街”“全民K歌”等K歌类APP,不仅拥有海量曲库,还有许多有趣的其他功能,这已经将KTV远远甩在身后。当国人的版权意识越来越强,你会发现去KTV可以挑选的好歌越来越少,而互联网带来的K歌软件、迷你KTV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KTV的客流量减少已成必然。尤其身处这个流量至上的年代,抖音热歌也确实不适合KTV了。而各级网红打开的类别繁多的娱乐方式,极大满足了大众娱乐嗨歌求新、求奇、求关注的新体验,这些已远非传统KTV娱乐能够提供的。
如此种种,没有人要去,没有地方可去,去了也没什么歌可唱,KTV便失去了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黯然退场不过是时间问题。事实上,当年遍地KTV,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经历,不可能停留原地踏步不前,不管是二十年前KTV多么火爆,还是今天它如何落寞,都是时代的选择。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之下,若想继续生存,KTV非走变革之路不可,“破圈”“跨界”势所必然。而这,恰是一切“娱乐”产业发展演变的必由之路。简单的唱歌与吃喝,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KTV如今已经不再“时尚”了,唯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转型升级,不断自我革新,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在市场上存活更久。
“别去KTV了,真无聊!”如果今年过年,朋友提出想去KTV“卡拉OK”一下,你会作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