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祖波
KTV源于日本,后传到中国台湾,继而进入广东、上海、北京,迅速风靡全国,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鼎盛。二十一世纪初,在中小城市依然红火,备受大众喜爱,是年轻人聚会、成年人休闲的最佳选择。那时候每家KTV都是生意火爆,常常出现一房难求,预订都预订不上的情况。
我作为80后群体的一员,目睹过KTV的繁荣时期。我们朋友聚会必是要去KTV的。心情好可以唱,歌声欢快动听,现场氛围被烘托到极佳,带动全体人员一起唱,开开心心。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言之理也。心情不好也可以唱,来几曲悲伤情歌“狼嚎”一通,发泄内心苦闷,进行压力释放。乘兴而来,尽兴而返。那时候KTV的曲库非常丰富,爱情歌曲、校园民谣、劲爆摇滚,应有尽有。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不同主题的歌唱,可谓触动心弦,触及情感,大受欢迎。然而,花无百日红,业无百年兴。作为娱乐产业,KTV也同样不能逃脱这种宿命,慢慢遭遇冷落,无人问津。
究其因,笔者以为不外乎三点。第一,KTV自身对音乐版权侵权事件发生较多,包括商家不缴纳版权费,伴随潮流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歌曲越来越少。如此行为背后,是商家的作茧自缚;第二,大部分的KTV场所环境无创新,除了装修豪华,别无新意,缺少人文的充实,比如现在饭馆的童年主题、年代主题、复古主题、校园主题等等,KTV都是没有的。第三,娱乐和交流方式的增多,对KTV冲击很大。随着剧本杀、电玩城、网络游戏的出现,还有微博、抖音、微信、小视频的出现,让人的娱乐交流平台更加多样和宽广,早已将KTV的消费人流量引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