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播出的剧集中,《狗剩快跑》颇有些特别。该剧选择舍弃抗战剧经典的恢弘叙事手法,以喜剧风格为其创新点,但并未将抗日救亡的主旋律诙谐化,也未陷于对小人物悲情的一味抒发,而是着眼狗剩、桃儿、杨三等归德县青年在逐渐深入参与抗战救亡后的成长经历与心灵蜕变,以小见大地刻画出民族危难之际中国青年敢想敢为的丰满形象,谱写出一曲中国青年怀抱梦想、脚踏实地的现实颂歌。
该剧对影响青年人生价值追寻的自发及外在力量进行了深入探讨,也为当前如何正确引导培养新时代青年提供有益镜鉴。正如剧名,“快跑”一词贯穿全剧始终。主人公狗剩三度入伍、两次“逃跑”的经历也成为剧情叙事的关键所在。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狗剩快跑》中,主人公狗剩的意识觉醒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师长的一声声教导、朋辈的一张张笑脸、自己的一次次火热实践中点滴汇聚而成的。剧作方以角色细腻的心理眼神变化为表现基础,通过对主人公意识形态的三次追问与重构,将观众置于青年价值觉醒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现实情境,以真戏写真情,以真实发真问。
剧作方试图通过不同青年角色的群像对比,跳脱“主角光环”之传统囹圄,剖析同一起点下的不同青年在不同价值理论影响下的不同境遇,探讨影响青年成长及意识觉醒的关键因素。与之相适应,作品遵循性善论之本真,而拒绝单纯的脸谱化表现形式。
《狗剩快跑》描绘了一幅有血、有肉、有灵的中国青年群像,他们热爱世界、寻求自主,有过迷惘,但也重回坚定。由此带来的启发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使命,要遵循青年本真之善,以党的深刻历史浸润青年,以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以党的初心使命感染青年。在与指导员谈心后,狗剩摘下了用来“装模作样”的眼镜,视野恢复了一片清明。在一声声“快跑”中,归德县的青年们迎风奔跑,并非仓皇地向后逃窜,而是一路向前、大步迈进。
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