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0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族叔带着乡村记忆远去了

  有的人身居高位,扈从簇拥,有的人身价几亿,移民海外,有的人花天酒地,挥金如土,也有的人一辈子没进过城市,生于村,长于村,终于村。

  大年初九,大坞老家传来讣告,九十岁的族叔作古。这位族叔是我们近房唯一一位长辈,他闭眼的那一刻把我们30多个侄辈提升为最长辈。他的离去给我留下两个哀叹。

  族叔一生没离开黄土,近些年干不动农活了,老夫妇在房子一边种了一点菜,饭后就蹒跚着在村里溜达。年轻人进城打工乘过高铁、坐过地铁、住着高楼、手机支付,族叔还不如年轻人见识广、经历多、享受乐呢。游人看天安门、爬黄山、去海南岛,族叔坐在电视机前用眼旅游。踩了九十年的黄土,闻了九十年的土味,最终钻入这片不离不弃、原汁原味的黄土下。同样是人,同在太阳下,住别墅住草房,吃山珍吃五谷,命富贵命贫贱,是老天爷摆布的吗?

  我回老家时就去他小屋里闲聊,请他拉拉村里旧事、民俗民风、古迹传闻、鬼子进村、国共战事、农民互助、农业发展以及老路、石桥、庙宇的建筑年代。回到叔伯弟家我赶紧掏出笔记本记下闲聊内容,写成小文刊发于《滕州日报》《齐鲁晚报》。我常思忖,各村的耄耋老人脑袋里的乡村记忆是村史村志的活资料,哪天他们走光了,就把珍贵的乡村记忆悉数带入坟墓,就像李世民带走《兰亭序》,给后世留下猜疑、争议、真伪的纷乱杂沓、永无定论的历史悬案。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明规律于兴衰之内,有的乡镇、村庄的领导有远见、懂文化、重历史、筹财力、聚文笔,出版方志里志,多数村庄即便眼下没财力撰写村志,也应抢救搜集资料以备后用,可叹缺少乡贤人物、热心人士,就像我族叔,他的脑袋仿佛仓库,不储存飞机大炮核武器,只储满本村的生锈发霉腐烂的往事和履迹,无人取货,他就长久不打开仓库的锈锁。

  族叔是一部词典,我查阅了本村的战乱、发展、老龄补贴和古迹、礼仪、信仰等条目,今天,这部词典掩卷了,永远打不开了,我恨自己没抓紧时间多翻阅几页条目,呜呼,乡村记忆终成乡村失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聚焦2024全国两会
   第4版:综合
   第5版:城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我教孩子学方言
律诗一组
族叔带着乡村记忆远去了
滕州日报荆泉7族叔带着乡村记忆远去了 2024-03-06 2 2024年03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