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甫是宋朝的一名官员,负责监督西京的粮科院,他与邵康节、王平甫、吴处厚都是朋友。有一天,王正甫约几人一同吃饭,王平甫和吴处厚爽快答应了,邵康杰却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第二天,王正甫去邵康节家里拜访,谈到昨天聚餐的事,王正甫问道:“你怎么不去和我们一起喝点酒呢?”邵康杰回答说:“我说身体不适,不过是找个理由拒绝而已。我之所以不愿意参加聚餐,是因为吴处厚这个人喜爱议论,往往会讽刺执政者的新法。平甫是介甫(王安石)的弟弟,他虽然不赞同哥哥的变法主张,但如果有人当面骂自己的哥哥,他心里终究是不好受的,因此我就推辞不去了。”王正甫听罢,慨叹道:“先生真是料事如神啊!昨天处厚在酒席间诋毁介甫,平甫很生气,两人争吵了起来,是我在中间极力调解,才缓和下来。唉,那场面真叫人尴尬啊!”
司马康是司马光的儿子。有个叫邢恕的官员,是司马光的学生,因此与司马康有些交情。宋神宗驾崩的时候,宰相是蔡确。神宗驾崩、哲宗继位,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蔡确想捞一个拥立之功,邢恕是蔡确的心腹,当时刚刚调到河阳任职,两个人就在一起商量怎样使哲宗认为蔡确有拥立之功。恰好那几天司马康打算到京师去一趟,邢恕得知了消息后,便差人请司马康先到河阳,司马康没加思考就答应了。司马康的朋友邵伯温听说司马康要去河阳见邢恕,劝说:“你还没有晋见新天子,不应该绕道先去见朋友的。”司马康说:“可我已经答应他了。”邵伯温就进一步解释说:“邢恕是一个狡诈奸猾的人,他请你到他那里去,一定是有事要求你,如果你答应了他,将来可能会给自己惹上麻烦。”但是司马康还是去了河阳,邢恕见到司马康,就力劝司马康上书称颂蔡确。碍于情面,司马康不好拒绝,就依照邢恕的话写了一份上书,称蔡确“对哲宗有拥立之功”云云。没想到不久以后,朝廷中几个大臣一起上书请求诛杀蔡确,并要求追究邢恕的责任,司马康因为曾上书称颂蔡确,也受到了牵连,百口莫辩,他这才后悔当初没有听从邵伯温的劝告。
在决定是否与某人交往之前,一定要先对这个人的品性有所认识,如果这个人是个正人君子,那么就大大方方地和他交往;如果这个人是个奸猾小人,那么还是敬而远之为妙。亲君子、远小人,是一个很理智的交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