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集蕴
最近,我在老科协义诊活动中常遇见被头晕脑胀困扰的病患。这种病症春夏时期最为常见。头晕病多在脑,眩晕病多在耳,严重影响生活,须高度重视,尽早防治,选对方法很重要。
一、分类。1.非疾病因素。熬夜、睡眠质量差、疲劳、长期开空调、环境闷热,都是成因。2.周围性眩晕。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病变,中耳炎、耳石症、梅尼尔病等。3.中枢性眩晕。脑干、小脑、颅后凹占位、大脑及脊髓病变所致,多见于动脉硬化供血不足,颅内感染等。另有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眼疾、颈椎病、低血压、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晕车(船)等症。
二、症状。发作时感觉周围旋转,行走不稳,严重时伴有头疼、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旋转性头晕伴眼球震颤。前庭神经病变伴耳鸣、听力下降。梅尼尔病伴恶心呕吐。偏头痛伴头疼畏光。小脑病变伴行走不稳。心梗伴心悸胸疼(闷),呼吸困难,青光眼视物模糊,头重脚轻,头脑不清晰。晕厥前头昏,眼前发花,胸闷心悸乏力,多由心血管病引起。低血糖伴心慌出冷汗。感冒、贫血,高(低)血压伴四肢无力。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降压药、抗组织胺药副作用也可引起头晕脑胀。
三、检查与鉴别。一般查血压、血常规、血糖、血气分析及甲功等。部分患者查耳CT或脑CT或核磁共振。鉴别时应与体位性低血压、低血糖、心功能不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血管病、癫痫等进行鉴别。
四、治疗。一般治疗:保证睡眠,不过度操劳,进行适当运动,规律生活,调整心态,健康饮食,多活动头部。药物治疗:在医嘱下服用扩血管药、营养神经药、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动脉硬化药、治疗内耳眩晕药、抗焦虑强迫症药。
五、预防。1.戒烟酒及过度疲劳,避免长时间低头,保持良好坐姿,注意颈部保暖。2.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鱼类蛋类,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3.适当锻炼,经常按摩。4.常备各种头晕恶心呕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