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儿童缺乏防护意识,抵抗力较弱,容易被病毒感染。那么,该如何识别、防控手足口病?为此,市疾控中心医务人员提醒广大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健康,做好家庭防病工作。一旦发现幼儿出现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疹子,要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手足口病的特点
“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容易发生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等集体生活的场所中。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是普通型,属于自限性疾病,1-2周就可痊愈,家长不必过于惊慌。做好对症处理,缓解孩子不适,等待疾病消退即可。而对于持续高温不退、易惊等重症表现的手足口病,家长识别出来症状后,应立即送医院,之后该怎样用药由医生根据孩子病情进行判断。”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长孟军说。
根据手足口病发病规律,4-9月份为流行期,全年均可发病。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至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至2天后,在舌头、牙龈、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泡,痛感明显,多数患儿手掌、脚底等部位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物品而感染。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有更大的隐蔽性。
手足口病的预防
孟军介绍,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做法是保持手部卫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饭前便后、外出返回要及时洗手。避免接触患儿,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减少聚集,人群聚集、接触频繁,容易传播手足口病,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性差的公共场所。在家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定期清洁和消毒;奶具、餐具等要煮沸消毒;衣物、被褥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食,尽量不吃剩菜剩饭,家中有已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时,不要让孩子们互相分享食物。幼儿园的孩子一旦发病,要居家隔离2周,方可复课。
孟军提醒广大家长,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对于家庭来说也是减少成员疾病发生、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建议6月龄以上的婴幼儿及早接种EV-A71疫苗(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且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