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敬业精神。即使是当骗子,也需要敬业。骗术的技术含量越高,骗起来才能更容易。我在史书上就曾读到过这样一个骗子团伙,其成员个个敬业,其骗术也拥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因此也骗得了大量财富。
南宋时,临安城来了个卖熟肉的老头,叫孙三。孙三家里养了一只猫,是红毛的,样子非常可爱。孙三每天出门前,都会在大门口当着众位街坊邻居的面告诫他的老婆:“照管好我的猫,这种猫整个京城没有第二只,别让它跑掉了,也别让人偷走了,这猫就是我的命,我年老无子,这猫和我的儿子没什么区别!”
他每天早上出门前都要对老婆叮嘱一番,左邻右舍的人屡次听到这些话,就对那只猫好奇起来,但谁也没见过那只猫长得什么样。终于有一天,那只猫跑出门外,孙三的老婆吓得连忙把猫抱了回去,人们看到原来是一只红毛的猫,于是都很震惊和羡慕。因为那天猫跑了出来,所以,晚上回来后,孙三把他老婆打了一顿,打得他老婆哭爹喊娘的。
这件事不久就在京城传开了,几乎全城的人都知道孙三家有一只红毛的猫。后来,这事传到了一个宦官耳朵里,那个宦官特别喜欢猫,看到了自己喜欢的猫,就不惜花重金弄到手。于是,那个宦官就通过人找孙三谈,要买孙三的这只猫,让孙三开个价。但被孙三一口回绝了,孙三坚决不卖这只猫,非但如此,连宦官想看一眼这只猫都不行。这样一来,那个宦官就更想买这只猫了,找了多个人游说,但孙三还是坚决不卖,说给多少钱也不卖。后来,宦官提出只想看一眼这只猫,而且只看一眼,孙三起初仍然不答应,后来在众人的百般劝说下,终于答应让宦官看一眼,于是,宦官便来到了孙三家,孙三把那只猫抱出来,宦官一看,果真是一只特别可爱的小猫,特别是那身红毛,是从来没见过的,便再次表达了要出重金买这只猫的愿望,但孙三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坚决不同意,立即把猫抱到里间屋里去了。
那个宦官回到宫里,便茶不思饭不想地天天想着那只猫,继续找人做孙三的工作,孙三起初仍然一口回绝这事件,后来,宦官开出了一个很大的价,孙三便只是哭,而不言语。中间人一看有门儿了,就让那个宦官再提点价,宦官就又增加了一部分钱,这回孙三不哭了,但也没表示同意。于是,宦官便天天加价,直到有一天,价钱加到了三十万文钱,孙三才大哭了一场,同意把这只猫卖给宦官。宦官大喜,高高兴兴地付了钱,把猫带回了家,精心饲养。然而,养了不到半个月,那只猫身上的红颜色竟然渐渐变淡,又过了些天,红颜色全部消失,猫变成了一只普普通通的白猫。原来,红颜色竟然是染上的!宦官大吃一惊,知道这回上了个大当,连忙带人去找孙三,却发现孙三早已经不知搬到什么地方去了。原来,孙三事先得知了这个宦官喜欢猫,就想了这么个办法来骗他的钱,此前的“天天叮嘱”、打骂老婆等情节,都是夫妻二人事先设计好的,是一个又一个局,由于这些局做得天衣无缝,所以连一向精明的宦官也上了当。
这两个骗子敬业得很,因为他们知道当骗子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所以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彼此关联的局,使宦官在不知不觉中被一步步引入陷阱,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在做局过程中,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像演戏一样,唱、念、坐、打,一招一式毫无破绽,而且特别沉得住气,意志坚定地只想钓大鱼,对已经上钩的小鱼小虾丝毫不感兴趣,其定力非常了得!行骗当然不值得提倡,但这个故事中两个骗子的敬业精神,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能把这份精神用到正地方,何愁不能干出一番事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