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汪镇在“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
唤醒“沉睡”资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通讯员 刘崇元 报道

  

  本报讯 阳光灿烂,绿意葱茏。时下,行走在夏日暖阳下的张汪镇杨楼村,仿佛步入一个大公园,村道两旁绿树成荫、房前屋后整洁干净、五彩墙绘应接不暇,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小广场散落其间,在村东向日葵“打卡地”,三三两两的村民和游客在这里散步、游览,享受田园风光的美好惬意,一幅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

  杨楼村街头昔日的“边角”,变身为群众绿色生活的“口袋公园”;曾经杂草丛生的老旧院落,成为了村民享受幸福美好生活的“好去处”;无人问津的闲置空地,摇身变成为“网红打卡地”……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大好机遇,“乘着”政策东风,因地制宜,结合村庄实际情况,重新规划整治出来的边角地块、闲置用地和废旧房屋,积极打造家门口的“微景观”,将废弃的水缸、拆剩的砖瓦、废旧的轮胎等变“废”为宝,建广场、垒花池、搭围墙、改造垃圾桶;对闲置土地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对群众房屋空地、宅基地等进行升级改造,着力打造新时代文明书屋、杨家乐水饺馆、“口袋公园”、向日葵“打卡地”等,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好去处。

  无独有偶,该镇陈楼村紧扣村情实际,积极谋划“共富路”,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路、产业铺路”,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通过发展村级特色产业、盘活闲置资源等措施,扎实推进“庭院经济”建设,因地制宜引导村民整合房前屋后空闲的“方寸地”,大力发展种植业,多种途径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收入,成功让村内“荒园”变成“致富园”,促进村集体经济提质发展。目前,该村利用闲置院落高标准打造了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幸福食堂”,建设地笼厂2处,搭建路边葡萄架1500米,带动千余名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

  鼓起农民“钱袋子”,滋养乡村“致富花”。该镇太和村立足发展“庭院经济”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发挥好“党建引领+庭院经济”带动效应,积极引导农户利用闲置庭院、房前屋后的空地建设温室大棚,鼓励农户发展“低耗、高效、生态”的食用菌养殖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推进香菇养殖产业提档升级,切实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激活”文化血脉,“撬动”乡村振兴。该镇皇殿岗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乘着乡村振兴推进区建设的东风,和美乡村建设项目现已落地,乡村发展迈入“快车道”,村民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收获日益丰盈的获得感、幸福感。皇殿岗村有一座家喻户晓的老宅——渠玉柏烈士故居,红色精神延续至今。经过修缮改造后,这座占地近300平方米的故居呈现出了新活力。目前,故居作为村党支部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特色阵地,让红色精神扎根群众心田。

  旧壶装新酒,老树绽青枝。如今的张汪镇正抢抓机遇,充分挖掘村内外荒地、空宅的潜在价值,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积极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焕发出了乡村振兴新活力。下一步,张汪镇将在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多途径千方百计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做稳经济社会发展根基,唤醒“沉睡”资源,激起“一池春水”,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崭新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高温下的劳动者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3
综合
唤醒“沉睡”资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科技教育基地点燃农村孩子科技梦
做好扬尘污染防治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蔬菜种植 助农增收
东沙河街道人大一线履职加速项目建设
增强安全意识 筑牢安全防线
普及应急知识 守护群众安全
滕州日报综合3唤醒“沉睡”资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4-06-20 2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