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汶利执导的电影《默杀》,作为一部以东南亚为背景的犯罪悬疑惊悚片,充满猎奇性的“爆点”,引发不小的讨论。一边是《默杀》的热度与票房节节上升,一边是不少影评人对《默杀》的“短视频化”倾向提出激烈批评。
当电影“短视频化”,导演就更像电影的“产品经理”,他们将电影作为一种纯粹的商品,以匹配市场需求为最高宗旨,精心设计话题与“爆点”以刺激观众眼球,甚至对牺牲电影的艺术性也无所顾忌。电影怎么能像短视频那样只讲“爆点”,不讲逻辑呢?批评者以为,电影应该是关于艺术的,其核心价值在于深度挖掘人性、社会和文化的多层面相,而“短视频化”的创作倾向是对电影的伤害。从去年暑期档的《消失的她》到今年暑期档的《默杀》,这类争议反复出现,它涉及我们关于电影本质的一个终极之问:电影应该是什么样的?
法国戏剧家让·阿努伊关于电影的著名论断至今没有过时,他说“电影是一个产业,然而很不幸,它也是一门艺术”。电影首先是一个产业,它涉及大规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其目标是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电影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以确保盈利,尤其是对市场趋势和观众口味的把握,所以商业电影几乎都是类型片,因为类型是经过市场充分验证的“公式”,能吸引观众,实现票房上的成功。从这一角度来看,“短视频化”正是电影在短视频时代的商业选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各种平台和内容上,形成了碎片化的信息消费习惯。当电影“短视频化”,“爆点”不断,令人目不暇接、易于消化,就能满足观众在快节奏生活中快速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需求,让电影在当下多样化的娱乐样式中仍保持竞争力。
这类商业电影在艺术性上很可能存在短板,但它们对保障电影产业的稳定发展却有作用。商业片是电影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它们的高票房直接转化为利润,为电影公司、电影院线和其他相关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商业片的盈利也为艺术电影提供了资金支持,许多艺术电影正是依赖商业成功带来的投资才得以制作和发行。鉴于国内电影市场的具体情况,当前需要的是各种票房大卖的爆款电影,哪怕它们是“短视频化”的电影。当批评者指责《消失的她》《默杀》等电影过于精明地操作社会话题,利用公众情绪,并借助短视频平台和下沉市场战略来推动票房时,也应该注意到,并非所有采用类似策略的电影都能获得成功。说到底,电影能否成为爆款,并不取决于其是否“短视频化”,而在于是否讲好故事、是否具备作为商业类型片应有的基本吸引力,即所谓的“普通的好看”。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