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并没有什么标准的读法,闲时可以读,忙时可以读,醒时可以读,困时可以读,天亮时读,天黑时读,无聊时读,心烦时亦可读。多读书既可以读明白自己,也能读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事理,从而让自己拥有一个平稳、通达的心境。
有人读鲁迅的《阿Q正传》将阿Q贬斥为“贱民”,这种说法我是接受不了的。相反,我同情阿Q,我同情他是一位失去土地的农民,同情他失去土地后变为最底层的人民,同情他沦为底层后,成为被反动势力欺压的同胞,更同情他的遭遇不被人们所理解。读书更像照镜子,有人趾高气昂地端详书里的世界,态度傲慢,仿佛这些与我无关。有人平平地拿着镜子,和书中人物同声共气,携手以往,经历没经历过的,感受没感受过的,并不断审视自己、纠正自己。所以读书,也是读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立场。
读书,既在了解自己,也在通晓人情、明达事理。人情即人长恒的情感,它有好有坏,但总归是人的一部分,正视这些情感,并与之和谐相处,就可以叫通晓人情了。事理即为人处世的道理、准则,它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身上,有各种样子,理解他人和自己处世的道理和准则,不贬损自己,不指摘他人,就可以叫明达事理了。就像读阿Q,带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看到他是动乱年代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之一,看到他的无奈、荒唐,更要看到他荒唐背后的原因与处境。
最近重读了莎士比亚戏剧集,其中《威尼斯商人》有句话触动了我,“有人不爱咧嘴的猪,有人遇见猫就会发疯,只因为感觉主宰了感情,使心情受好恶而摆动,人们总是做出一副嫌弃的样子,只因为触及了自己的好恶。”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人无故充满敌意,也少不了背后的议论与啧啧声,读到莎士比亚这些话,让我明白,人的情感自有其恒常的局限,明白有些事或许并不是自己的错误,理解他人也与自己和解,然后做到一笑而过,淡然处之,情绪也会慢慢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平和一些,自己活成了一束光,璀璨耀眼,也照亮他人。
读书,在读懂情理,读懂他人与自己的局限,并不为之所困,及时转变心态调整自己,向积极的人生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