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1954年8月,作为新中国教育发端的序幕,在济宁专属凫山县境内,成立了凫山县中学(现为滕州三中)。校址在和福村废弃的原福胜寺庙旧址,建制为初级中学。由此,校园的钟声响起,延续至今。
1956年3月,凫山县撤销,学校遂更名为滕县第三中学。1960年增设高中班。1969—1972年,又更名为滕县大坞五七中学。1978年,恢复滕县第三中学校名。1988年5月1日,滕县撤县改市,滕县三中遂更改为滕州市第三中学。1990年3月至1991年10月,学校进行校舍改造,便成为今天的滕州三中布局形式。2004年4月,学校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2023年4月,学校成功创建山东省特色高中。学校七十年沧桑,历经变迁更名,校园的钟声一直绵延至今,钟声不断,朗朗的书声不断。
初建的凫山中学,接受的是苏联模式教育,学校开设俄语课。早期的学校师生,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1966年至1968年的老三届学生,政治觉悟高,知识功底扎实,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后,许多人都考取了高校,成为国家建设人才。曾经的校园,是他们绽放青春挥洒汗水的地方。那钟声,一定还会在记忆深处回荡。
曾经学习生活在三中校园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同学,不会忘记那一位准时敲钟的蒋安然老师(现已病逝),他有些跛脚,行动多有不便,工作上却一丝不苟,三十多年如一日地敲钟为师生服务。当时的师生们都很敬重他,他严把校门的故事广为流传,滕西一带甚至流传着他执着于工作的口诀。他1983年退休后,学校又留用了他许多年。 1998年9月9日,曾任三中校长的原省委书记赵志浩来学校视察,专程看望了蒋安然老师。一位普通的敲钟人,守护着校园近四十年,把毕生美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学校,作为三中毕业的学子,怎能不对他表示尊敬和感激?曾经共事的几任学校领导都对蒋老师有着由衷的钦敬。三十多年的钟声,陪伴了多少学子梦圆学校,人们无法细数;三十多年的钟声,成就了作为国家建设人才的学生,谁又能忘却那悠扬的钟声?在记忆深处是那样清晰又让人沉湎……
昨日的钟声,在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早已换成了悦耳的铃声。昔日的校园,已旧貌换新颜:原来的“工”字形教学办公室、“王”字形的会议行政办公室的大房子,在校舍改造中都已走进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挺拔的一幢幢办公或教学楼。原来一排排整齐的教室房子,也已改造完毕。只有那沿用了三十多年的氧气瓶改造成的大钟,虽有斑斑锈迹,又几经打磨喷漆,却依然挂在校门口的内侧,偶尔为学生考试提示一下时间。它如一位迟暮的老人,退缩在生活的一个角落,静观并见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那透着现代校园气息的铃声,正催促师生们传承勤奋好学的校风,努力工作、扎实学习……
走进新世纪二十年代后的今天,滕州三中校园的钟声已经响越七十年。响越七十年的钟声中,走出了共和国的将军,走出了政界政要,走出了学术泰斗,走出了商界精英。七十年校庆之际,学校整修一新的校史馆,生动而具体地记载了学校的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只要岁月不老,那响越七十年的钟声还将传响下去……
七十年的钟声,牵动着所有滕州三中人的心,会扯起许多关于母校的回忆。岁月不居,七十年的钟声不断,将让滕州三中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