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 高桂成
~~~ 赵曰春
~~~ 马润涛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方言故事(一)
马润涛

  小时候在村里跟大人学会说好多方言,但后来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说方言的时候反而越来越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究其原因就是生活的语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并且对方言产生了偏见,总以为在公众场合说方言“老土”,登不了大雅之堂,说了年轻人也听不懂。于是,除了在家里或者遇到年龄相仿者,就很少说方言了。不过有的方言故事我却没有遗忘,而且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愈发敏感,甚至过耳不忘。作者试举几例,与诸君交流分享。

  

  瓢偏

  

  那年去一个朋友家里玩,朋友妻子不在家。在交谈中问到朋友的妻子,朋友说:“她现在可瓢偏了,瓢偏得像地瓜干子一样。”朋友说的是方言,我一听就乐了。虽说我没见过朋友的妻子,但从朋友的话语中已大体了解了这位妻子,她的性格一定是外向的,而且一定很漂亮。果不其然,后来的事实果然印证了我的猜测。只是地瓜也有两种,一种是春茬地瓜,一种是麦茬地瓜,由于二者含的水分不同,礤成瓜干后,后者会比前者瓢偏得厉害。

  瓢偏,鲁南这片的人大概都能懂,至于说与不说,就是另一回事了。瓢偏,原是指木板等本来平整的东西,经过风干后变了形走了样,变得凸凹不平。说人瓢偏是用的比喻义。其实先前我对瓢偏的理解和描述并不准确,是司民老师教我完整地理解了瓢偏的意思。方言就是这样,自己也知道个大概的意思,但描述起来却往往走样。

  

  剺心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人们的主食是地瓜,村里得胃病的人特别多。人得了胃病,常表现为剺心,厉害时吐酸水,胃像刀割似的疼。因而,剺心在那时人们说得最多。不过现在好了,这个方言词多已被人们遗忘,甚至压根儿就不知道剺心的剺怎么写。是的,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即使有喜欢吃地瓜的,也很少有生胃病的了。不过偶尔还有,譬如我,因为胃酸一直偏多,加之有时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再忘了吃药,偶尔还会剺心。

  剺,与割同,譬如割麦子,不小心被镰刀剺破了手。

  

  嗓润

  

  邻居老盛在小区群里发了一条微信谈方言中的两个词:“赏润”和“如适”。他把“赏润”解释为:滋润,指人不缺水,不干渴;把“如适”解释为:舒服,熨帖。我认为他对“如适”的解释还比较恰当,但对“赏润”的解释似乎欠那么点意思。先说“赏润”,我以为这里用欣赏的赏似乎不够准确,而应该用嗓,就是嗓子的嗓。我的说法在倪义省先生的《滕州方言俗语》中也得到了印证,倪先生把嗓润解释为:吃了东西后,消化器官感到很舒服,嗓子不干燥,如喝点稀饭很嗓润。不过老盛把嗓润解释为“滋润”也没错,但说是“不缺水”“不干渴”就有点牵强了,因为嗓润是感性而非表象,而“不缺水”“不干渴”并不能说就嗓润。在我老家,人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晚上烧汤喝吧,喝汤嗓润。故乡人对吃晚饭不说吃饭,而是说喝汤,这从人们平时的问候中也可听到。早上或中午,人们见面打招呼,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饭了吗”或者“吃了吗”,而晚上人们见面的问候是“喝汤了吗”或者“喝了吗”。对喝汤的事有人质疑过:为什么晚上就得喝汤,难道吃饭就不行吗?我想可能是约定俗成吧,一是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分不开,晚上喝汤就是养生,因为汤可以使人嗓润。再就是历史的原因,旧时的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早上和中午,因为吃了饭要下地劳动,一般吃的要好一点,吃的多是“干头”,譬如煎饼或者窝窝头。而晚饭就不同了,吃完饭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就会睡觉。有句俗话说:人是一盘磨,睡倒不害饿。反正粮食也不宽绰,能省就省点吧,晚上喝点汤或者稀饭也是不错的选择,起码嗓子滋润。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汤能代茶。其实好处多的是,有一句话说:吃饭先喝汤,胜似良药方。

  还是喝汤好呀,不但嗓润、滋润、通泰,还如适、舒服、熨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金色年华
   第5版:天下
   第6版:滕州风物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母校助我梦想成真
滕州知名 农产品六题
方言故事(一)
滕州日报荆泉7方言故事(一) 2024-11-20 2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