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滕州风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名观老君院

  王光慧

  

  从滕州市区往东南行约50公里,有一座山,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处隐居炼丹,因此称此处为“老君山”。这里层峦叠嶂,森林茂密,一年四季,山清水秀,泉水叮咚,鸟语花香,是修生养性的天然福地。在老君山的西麓,有一座修建于唐代的千年古观,民间称为“老君院”。

  春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在学术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学派把尊崇自然、潜心修炼、得道成仙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并奉创始人老子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唐朝初期,李渊以老子后人自居,尊道教为三教之首,并和佛教、儒教融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独特的宗教文化,并在全国各地修建道观。

  老君院傍山而建于山坡之上,曾是一座规模恢弘、气势雄伟的建筑群,里面有老君殿、玉皇殿、华佗殿等三座主殿,两侧有6座辅殿,还建有揽胜亭、山门等建筑,开凿石窟造像等20余尊,龛窟30余洞,石碑20余通,建筑面积达到30余亩,庙产200多亩,成为鲁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道观。在1910年《大清重修院碑》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入其间,丹青而轮鱼者重葺之殿宇也,登其堂,金碧而辉煌者重妆之神像也……亭上霞飞,峦耸翠而仙鹤舞,池中月印,静沉壁而银鱼游,滕王阁、岳阳楼仿佛遇之……”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老君院规模宏大、气象万千的盛况。建成一千多年来,老君院历经匪患和战火,虽然也多次修葺,但还是避免不了没落的命运。陪同我们的守山老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这里还有几座大殿,曾经作为学校的教室,后来由于学校搬迁,这些建筑也被拆移,只留下了观音阁和一片荒芜的废墟。

  观音阁原来是一座石窟。这座石窟以自然的石洞为基础,采用唐代的圆雕技术,雕刻着一尊坐东朝西的观音座像。座像高1.6米,宽1.36米,观音端坐莲花台上,宽衣博带,慈颜善目,神态安详,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在佛教教义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世间圣洁之物,观音娘娘心地善良,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和正义力量的化身,因此在民间广受欢迎。观音像头顶为佛教灯环等装饰,并有宋崇宁四年(1105年)对石窟修葺时记载的文字;塑像北面有一个插满鲜花的净水宝瓶浮雕,高93厘米,宽23厘米。观音洞内还有诸多神像,比如童子献花、托塔天王、天王献宝等等,还有一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图,并刻有“观音菩萨令三藏取经归来”的题字。这组浮雕中,白马驮着经书,他们师徒四人神态各异,动感十足。这处石窟开凿于唐朝时期,后来历经修缮和完善,才逐步形成这组神像众多、艺术精湛的宝库。为了保护石窟,明万历年间,人们在此基础上修建了三层木石结构的小楼,高16米,南北宽7.8米,东西宽6.8米,称之为“观音阁”。观音阁内保留了宋、明、清等朝代对观音阁进行修复的记录,使观音阁这唯一留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成为研究老君院历史的珍贵资料,石窟中的观音像也成为鲁南地区仅存的唐代着色雕刻的艺术珍品。

  观音阁北面,有一个巨大的水池,被称为放生池。在佛家的教义中,佛祖以慈悲为怀,讲究众生平等,因此经常举办放生祈福活动。

  观音阁往南十余米,有一个小小的山洞,洞内有一线水泉,泉水从山顶汇入洞中,一年四季,旱季不减,雨季不增,清凉甘甜,被称为“观音泉”“圣水泉”,受到人们的推崇。

  继续往南,是一片长约二十余米的摩崖龛窟群。据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立刻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他们大兴庙宇,开凿石窟,形成了龙门、敦煌、云冈、麦积山等著名的石窟群。老君院的唐代龛窟群为上下两层,单个龛窟高约七十厘米,宽五十厘米,里面雕刻的均为佛教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这些石像形象逼真,造型各异,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水平。让人感到颇为遗憾的是这些开凿于石壁之上的龛窟雕像,已经破损严重,除了自然风化等原因之外,很多是人为破坏凿取,只剩下空空的龛窟。 

  老君山位于鲁南千山山脉,是泰沂山脉的延续,受到地球造山运动的影响,在老君院往东不远的地方,留下一大片岩浆冷却形成的特殊地貌。这里的岩石层层叠叠,像放射状的菊花,又像散落的金钱,当地人称之为“菊花石”“金钱石”,也有人称之为“牛粪石”,据说这是太上老君在此炼丹时青牛精留下的污物,为千年神秘的老君院,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滕州风物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6
滕州风物
千年名观老君院
闲谈大坞“和福”的由来
滕州日报滕州风物6千年名观老君院 2024-12-18 2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