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君斌
距滕三十余里的大坞镇和福村背依凫山山脉,西临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和福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而作为村名的“和福”二字,同时兼具了中国著名的“和”“福”文化,更有和和美美、福运绵长的深厚幽远的意境。不仅是村名,在历史上,和福村前的不远处,永清诸泉喷涌不绝,潺潺的泉水汇河西流。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曾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按照古代堪舆家的说法:“背山面水,藏风聚气”之处,乃是风水上佳的聚居之地。大美凫山,和福是个好地方。
和福村西毗邻滕州市第三中学,这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与办学业绩的著名中学,木铎金声,俊才迭出。其实,可能很多人想不到,千百年前,在今天的三中校址上曾经屹立着一所滕州历史上著名的寺庙——福胜院,和福的历史与这所寺院紧密相连的同时,其得名也与此密切相关。
其实,佛教传入滕州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滕地已经相当盛行。根据《滕县志》(1989年)记载,滕州历代著名的寺庙分别有“级索的地藏寺、牙山的重福寺、滕城的太平院、东郭的清凉寺、汉宫的清凉寺等等”,而仅大坞一地就有两座著名的寺庙载入了县志,即和福的福胜院与休城的洪福院。洪福院的遗迹尚存,而且刻于金朝大安三年(1211年)的“休城村洪福院记碑”依然存世,现保存在滕州文公台碑廊供人观赏。
福胜院的遗迹早已不存,是否仍有碑刻存世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30年前,我就曾与福胜院残碑有过一面之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九十年代,岳父当时在三中任教,就住在三中教师单元楼内。暑假期间,我们一家三口去岳父家,当时三中正搞校园建设,学校行政楼的建设也已经进入了挖地槽的施工阶段,一进校门,挖掘机的轰鸣声就不绝于耳。一家人吃过饭,岳母就带孩子出去玩,我同老婆在家中院里摘葡萄。过了不一会,岳母同孩子回来了,女儿乐呵呵的,手中拎着一个残破的陶罐。岳母知我好古,说工地上挖出了东西,所以拿来让我看看。“这是汉代陶罐!”我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一听还有一块碑,我赶忙往工地跑,在刚刚挖出的土堆旁,我看到了那块满身泥泞的石碑,擦拭一番后,石碑上“福胜院”三字赫然在目,后碑刻不知所踪。由于当时相关历史知识的匮乏,加之不具拓印技术,虽有缘得见古碑,却最终与其擦肩而过。如今想来,它与我曾见过的清道光“郁郎亭记碑”一样,都成为了我人生中的憾事。其实,世间的好多事有时就是这样,当你知识储备与意识“不在线”时,机缘明明就在眼前,也不免与之失之交臂。
也许,有些遗憾是可以弥补的,得来又在不经意间。后来我逐条翻阅清代大学者阮元著的《山左金石录》寻找滕州性善书院信息时,竟意外地发现一些关于“福胜院”的记载。书中虽然没有《福胜院记》的具体内容,但关于此碑的尺寸、字体大小、碑文作者等情况阮元均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在“福胜院敕牒碑”条目中赫然写着:“(碑)大定三年正月立,书体详后,碑高五尺二寸,广二尺三寸五分,在滕县城西雍傅村福胜院。右碑篆额未拓,上层刻大定三年正月勒牒一道,下层刻福胜院记,二十一行,正书,径七分,列衔五行,字径四分。记为陇西李杰撰,释普深书并篆额。后列奉信校尉、滕阳军司狱、权滕县主簿、飞骑尉杨骧,儒林郎、滕阳军滕县令、武骑尉、赐绯鱼袋李自牧……”根据记载可知,福胜院敕牒碑立于金朝大定三年(1163年)正月,陇西人李杰撰文,和尚普深书写。碑的上层部分是金朝朝廷颁发的“敕牒”,其形制应该类同于文公台碑廊的金代洪福院记碑。敕牒的下面刻写的是二十一行的《福胜院记》,并且有“列衔”五行,即罗列出的各级官员名字与官衔。北宋时,滕县行政区划升为“滕阳军”,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与南宋双方签订协议,规定以淮水和大散关为分界线,滕阳军属于金,故金代碑中依然如此称呼,后改“军”为“州”,“滕州”的称呼始于金代。碑中罗列了杨骧与李自牧等官员名字,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滕县主簿杨骧的名字排在了滕县县令李自牧的前面,这是因为,滕县主簿的前面加了一个“权”字,说明仅是暂时代理,而其作为“滕阳军”的司狱,特别是他的“奉信校尉”一职,职位为“六品下”,故排名在正七品的县令李自牧前。杨骧的具体信息无考,但关于李自牧,《金史》中仅有简单记载:“名巨源。”不过还有一条信息与之相关:“出土于莘县魏庄乡聂家村的金代乡绅聂宗的碑文,由曾任济南府长清县丞的李自牧撰写。”
关于福胜院的具体地址,碑文中也给出了明确记载:“在滕县城西雍傅村。”雍傅村又是哪里呢?屹立在和福村前大路上村名碑中明确指出:“明洪武二年(1369年),何、傅二氏来此建村,何姓为尊傅姓,取名雍(拥)傅村。后两姓互让,议为何傅,次以和睦得福之意,改为和福。”历史上滕县城西的雍傅村就是今天的大坞镇和福村。
村碑的解释寄托着大坞人民守望相助、和睦邻里的朴素而美好的愿望,合情合理,但与历史的记载却稍有不同。让我们看看康熙版《滕县志》是如何记载的,福胜院,滕州历史上共有三处,一处在城北东陈店,一处在望塚(今望庄),一处就在雍傅村。而关于雍傅村的福胜院记载,名称清晰且年代准确,“一在城西三十里雍傅(县志误刻为‘传’,‘传’与‘傅’,繁体相近)村,宋崇宁间创。初为东岳庙,圯,政和间改为宝光塔院,金大定间重修,改为福胜(院),元元贞改建神农黄帝祠。”结合金代碑文与县志记载,我们综合判断,福胜院创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金代属于重修。但无论是金代,还是一直到康熙年间,福胜院的地址都是在“雍傅村”,“雍傅”之名是古来有之,也一直从未改变,这也就是说村碑中关于移民后改村名的记载还是值得商榷的。
1946年,凫山县(治所在今大坞镇驻地,今撤)解放,大部分年轻的僧尼返俗归里从业,大部分寺庙停止了宗教活动。50年代,庙田入社,青年僧尼陆续离庙还俗,老年僧尼也老有所养,不少寺庙成为学校、仓库、队院。1954年,一所著名的中学校应运而生,在荒废的寺庙遗址上拔地而起,滕州三中诞生了。
和尚连同福胜寺最终走入了历史的烟云,和福大寺也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而“和福”这个美好的名字连同过着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的和福村民一起,正一起书写着新的凫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