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 燕开良
~~~ 李福宪
~~~ 綦德周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河工,一个时代的记忆
燕开良

  上河工,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冬季的一项重要农事活动,也称挖河(疏浚河道)。它作为一段逝去的岁月,深深地留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甲辰年的冬至悄然将至。此刻,我的思绪不由得穿越到了四十八年前的冬季——1976年的冬天,高中毕业回乡的我,有幸参加了滕县北沙河人工裁弯、取直、扩宽河道的水利工程。由于我擅长写文章,有点“写写画画”的特长,被庄里管区(片)推荐到姜屯公社,在水利工程指挥部(公社营部)负责宣传工作,经历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人民战争,亲眼目睹了那次疏浚河道的全过程。这段往事,虽已过去多年,但仿佛如昨,至今还历历在目。

  “挖沟挖河建大港,修路修渠建水库”,这是人民公社时期冬季必须做的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也是当时“农业学大寨”的时代要求。当时的农村,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民集体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按出工多少拿工分作为劳动报酬,多劳多得。每逢“三秋”战役结束,县、公社就组织大量的劳动力,大搞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挖河、筑坝、修建水库。

  那个年代,农村人都自愿上河工。冬季挖河挨冻受累,很辛苦,但这些他们都能承受,都不在乎,而在乎的是:上河工人员的工分,比留守村里人的工分高,这是其一;其二是最主要的,就是人去口去,整个冬天生产队管饭,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月,这对每个人、每个家庭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

  在那战天斗地的火红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挖河犹如一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战役。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生产大队统一安排,召开社员动员大会,挑选年富力强、年龄在18周岁至45周岁之间的基干民兵(青壮年劳力)参战,自备锅灶、蒸笼、瓢盆、粮食、白菜等炊事用具、用品,备好铁锨、铁锹、扁担、抬筐、地排车等劳动工具。上河工人员自备被褥、碗筷及牙刷、洗脸盆等生活用品。待挖河工程指挥部一声号令,各路河工人马立刻出发,马车、拖拉机、地排车、独轮车拉着行李、工具、粮食及柴火等,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奔赴挖河工地。

  挖河“大军”到了工地,顾不得休息,在工地附近向阳的地面上,迅速搭建工棚、架锅起灶……顷刻间,一座座临时搭起的帐篷、半地穴式茅草屋(地窝子),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河两岸“崛起”;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飘荡在田野、树林和村庄的上空。

  为保证工程如期完成,首先,组建挖河工程领导机构,实行军事化管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县里成立挖河工程总指挥部,即民工团部;公社“管委”成立挖河工程指挥部,即民工营部;按生产大队(行政村)的大小,由“管区(片)”负责组合成若干个工程连、排、班。其次,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每天一评比,十天总评,谁先完成任务,标兵循环红旗就插在谁的工地上,并给予物质奖励。三是注重宣传工作,表扬好人好事,烘托你追我赶、比学赶帮超、争先恐后的劳动气氛。四是集中时间,集中领导,集中人力和物力,打攻坚战。

  每天凌晨,嘹亮的起床军号声响起,民工们紧张地穿衣、洗漱、吃饭、跑向工地。随着劳动号子声,整个工地立刻沸腾起来——用锹铲土的,用锨装车的,推独轮车的,拉地排车的,挑土的,抬筐的,筑堤坝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河底被渐渐挖深,河床逐渐加宽,运土就越来越费劲,一人驾辕子,两人拉偏绠,河堤坡陡,且泥泞不堪,如果地排车轮子深陷淤泥中,就必须增加人员推或拉。民工们弓着背,弯着腰,喊着号子,一起使劲,才能把一车泥沙土拉到堤坝上面。空车回来也不轻松,驾车人必须双脚蹬地,身躯后仰,用胳膊紧紧地夹住车把,使劲地扛住车子,不然,一旦失控,那空车会迅速下滑、乱窜,还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广播里不停地播放着工程进度,战地专栏上张榜着标兵的名字及好人好事,催人奋进、鼓舞士气的革命歌曲响彻云霄。目力所及之处,来来往往全是民工,黑压压的,像一群一群的蚂蚁爬来爬去,来回穿梭。那场景,像是电影《南征北战》里面打仗的场面,气势磅礴,真是壮观。北风吹,战鼓擂,红旗招展,标语林立,车轮飞转,人声沸腾,战歌嘹亮,劳动号子震天……这正是当年挖河工地上的真实写照。

  下雪了,放眼望去,田野一片白茫茫,偶尔有野兔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远方蹿跳;天空中飘着雪花,时有几只小鸟疾速飞过。为了工程进度,民工们不畏严寒,照常出工,他们相互鼓劲,冒雪大干——脱掉棉衣,轻装上阵,还有的如“拼命三郎”光着膀子,脖子上挂着毛巾,又擦雪水,又擦汗,还能垫肩,累得气喘吁吁,但不叫苦,不叫累。艰苦的环境,激情的岁月,人人争先进、当标兵,谱写出了战天斗地的劳动乐章!

  每逢县团部来工地慰问放电影,是民工们最高兴的时刻。在放映前,指挥部的领导还要讲话,公布工程进度,表扬好人好事,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凝心聚力。在那个年代,能看上一场露天黑白电影,确实是很难得的事!随着河床渐渐加深加宽、堤坝逐渐增高加固,1977年春节的脚步声悄悄临近,指挥部吹响了“工程冲刺”的号角,团部、营部领导亲临工地督战、参战,我们宣传干事战地采访,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各连连长、指导员冲到工地第一线,加班加点,带头实干。

  竣工了。各营、连按照县团部的统一安排和标准,评先选优,庆功表彰;各连部改善伙食,购买比平时多得多的猪肉、白菜和粉条,蒸上一锅锅白馍馍,打来一坛坛老白干,让民工们放开量地吃,放开量地喝,放开歌喉唱。喝过竣工酒,民工们归心似箭,把锨锹镐钎、锅碗瓢勺及被褥一股脑装上地排车、独轮车、拖拉机,连夜拔营往家赶。从此,鲁西南人民引北沙河之水,滋润万亩良田,迎来年年大丰收;遇到大雨滂沱、山洪暴发之年,北沙河用于泄洪、排涝,确保一方百姓的庄稼不被淹没,让北沙河沿岸人民彻底摆脱了千百年干旱或洪涝的折磨,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进步,铲土机、挖掘机、拖拉机、大卡车等机械化,取代了人工挖河、运土,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工程质量。现在疏浚河道,再也看不到当年那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的场面了,当年那声势浩大的挖河工程已成过往。我写此文的目的,是对老一辈农民的回忆和安慰;同时,让年轻一代了解老一辈上河工经历的艰苦岁月。

  上河工,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段财富,我要永远记住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滕州风物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上河工,一个时代的记忆
滕州美食六咏
跟我进城的木锨
滕州日报荆泉7上河工,一个时代的记忆 2024-12-18 2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