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在热爱旅游和旅游文学的人群中,有着很好的人缘。她那女性特有的细腻而敏感的文字,她二十余年所走过的世界风光,吸引了人们。她“用优雅清澈的中文雕刻出苍茫大地上的一山一水、无尽城池里的一室一窗,以女性的细密敏锐感知自然的终极神秘,并神游在与世界各地那些曾经的伟大心灵交流的内心世界中。”作家莫言的评价,恰如其分。
当下,旅行不再奢侈。走出家门,异地观光,已变得非常容易,并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方式。
陈丹燕亦然,有着二十多年旅行经历,并且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并且,还写出了一套旅行文学书。足见,旅行于她,不是我等俗人的仅为放松、休闲,甚至如旅游梗所言“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到家啥都不知道”。旅行,不仅是她的一种生活方式,还成就了旅行作家卓著的成就。
这就是她的独道!
独道,独自一个在路上。跟着这本书,游完了欧洲,我发现,陈丹燕很少和人结伴旅行。如果不得不和人一起,就一定会找独处的机会。
对陈丹燕来说,一个人的旅行,是保证自己建立世界观和寻找方法论最基本的条件。独自上路才是真正的旅行开始,才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沉静、足够的自由来寻找自己,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来使用自己的方法论,去拜访一个完整的自我——多么独特的旅行之道啊!
用独道的眼光,去发现与众不同的风景,思考独属自己的见解。她“像在显微镜下注视一枚单细胞那样全神贯注地观察世界”,所以,她的笔下的雕像,“铜人一动不动地站在乌云下,可笑地张开双臂,面对维也纳著名的巴洛克式教堂,面对天棚上满满当当云端的天堂”,是多么传神,让人仿佛看到她凝视那尊塑像时的安静和慈悲。
尤为可贵的,她独特地道出了旅行的美妙。旅行的美妙在于与自我认知、经验、知识结构的不断勾连和延伸联想;也在于在远离日常的漫游里,那些点醒自我认知的瞬间。你会在陌生的新鲜情境中,抽离日常生活,获得有如旁观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而后,用这新的体悟回归自己的生活,得到面对生存新的感知。你也会在自然神奇瑰丽的怀抱之中,忽然间语竭辞穷,又在百转千回时,吟出一句早已消弥在记忆深处的诗句,然后惊愕于自己的诗兴昂然,随即赞叹古人的深邃先知。
最独道的,是她把旅行总结、提练、升华成为哲学。
旅行是一种具体行为,哲学,似乎更为抽象而深奥。跟着陈丹燕的脚步,读着她的文字,这分明不是我们见惯的行程记录。她所津津乐道的,完全是自己思绪上串连起的密集线索和成熟旅行者、年长者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她将旅行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上,从容平静的宛如客座学者那样,在笔下做一番不凡的谈吐。
她之所独行,为的是能和自然有畅通的联系,让感官和心灵能感受到自己完整的存在。旅行纪念品可以帮助人们与远隔的生活相连;放弃旅途中的拍照,似乎一无所求,则是旅行更本质的收获,只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精雕细刻,只沉湎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忍耐力是旅行能有收获的重要能力,如果没有忍耐力,一次伟大的旅行就会成一次彻底的惩罚与永远的错过……顺手拈来,都是她独创的旅行哲学。即使是那些看似拍得随意的照片,其实并不随意,“他者”“错觉”“相对”,哲理分明。
我也有心把旅行当作生活、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方式。即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之际,《我的旅行哲学》让我学到了很宝贵的东西。虽然不能像陈丹燕那样“独道”,重新上路之时,我会学着和自然畅通,学着更加靠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