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构建一个理想世界,然后先修养自己,再安抚他人。先安抚你周围的人,再安抚更远的人群,最终安抚所有百姓。”《往里走,安顿自己》一书中的这句话,让我在内耗世界中瞬间跳了出来,也让我重新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光。
许倬云先生在《往里走,安顿自己》这本书中,融合了历史的深度与个人丰富的经历,通过安定自己、面对迷茫、观照内心、修养自身、领悟历史这五个章节,为我们搭建了一座理解当代世界的桥梁,梳理出了如何“往里走”,将外部观察的成果转化为内心的智慧与丰盈。
书中,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从自己天生四肢畸形、战争经历等,讲述了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的思考。我在老先生的文字中,找到了自己焦虑的根源,它源自于对问题分析的不彻底,或者说是缺乏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特别是在今天的网络空间,每个人都在相互影响,但很少有人愿意独立思考。我们接收到的信息繁多,却未必知道如何筛选,也不清楚人生应该朝哪个方向前进,活着的意义何在。”在《十三邀》的访谈中,许倬云先生的这番话清晰地剖析了现代社会中我们焦虑的根源。我们被杂乱无章且缺乏系统的信息所淹没,忙于接收消息,无暇停下来,深入地分析信息,剔除无用的部分,让一堆无用的信息在脑海中喧嚣。“只有那些失望的人,那些无可奈何的人,才会思考我为何而活,而那些处于顺境中的人则不会。”在舒适区生活久了,我们误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常态和现实。实际上,我们必须迎接新变化,因为世界在不断前进,而我们若停滞不前,不去学习,不去提升自己,即便再渴望独立,也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书中还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和”的概念,例如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当时秦国与卫国分属不同的国家,而今看来,它们都属于中国,不过是不同的省份。这种历史观的引入,不仅加深了我对“和”的理解,更让我们意识到,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学会包容与理解,以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视野,去接纳不同的文化与智慧。
遇到一本好书不易,《往里走,安顿自己》便是这样一本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好书。为了完成自己设定的一年看50本书目标,我花大量的时间在书店挑书、买书,这是浮躁的外化。仔细看这本书时,我又看到了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字句,比如“要先找到自己,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往里走,安顿自己。”为了实现这一点,让我们不要放弃思考,许倬云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在历史与自我之间寻找成长的答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与可能性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往心里走,安顿自己,成为光,照亮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