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灶房一般都是用泥土砌成的,房顶上面盖着麦草或者灰色的水泥瓦,屋外还有一个用砖砌成的大大的烟囱。房子没有安门,非常简陋,但是可以遮风避雨;房子一般不大,只有十多平方,屋角一边堆满了树叶、树枝和柴草,另一边有一个大大的锅灶,锅灶上方的墙上还有灶王爷留下的黄历和大大的福字。
灶台多用土坯或砖头砌成,外面用泥巴或者水泥糊得光光溜溜的;灶膛很大,可以烧柴草,也可以烧煤渣,炉膛和墙外的烟囱相通,这样就可以保持灶内通风顺畅,可以排出烟雾。每天早晚时分,烟囱上炊烟袅袅,把宁静古朴的小村笼罩在一层薄薄的轻纱里,使它成为一幅淡淡的、充满乡土韵味的水墨画面。
灶台左边常有一个大大的木箱子,里面有鸡毛、鹅毛做成的锚头,还有一个长长的拉杆,把拉杆一推一拉,呼呼生风。抓一把麦秸点燃,轻轻地放进灶膛里,然后在上面放上树枝等硬柴,用风箱一吹,灶台内的柴草立刻呼呼燃烧起来。火苗很旺,散发着柴草和泥土的香味儿,弥漫着阳光的气息,也映红了母亲慈祥的脸庞。
我们使用的锅是乌黑的大铁锅,用生铁铸成,外面被烟熏火燎得黑乎乎的,挂着一层厚厚的草木灰,这些灰都是宝,被中医称为“百草霜”。铁锅里面被擦得锃亮,细细的花纹里散发着铁的味道,铁锅传热性能好,锅气旺,做出的饭也是香气十足,十分养人。
村子西边有一座煤矿,每天都向外面倾倒许多的煤渣和煤矸石,有一段时间,我们把烧柴的土灶台改成了大炉子,炉膛很大,烧火的时候,先放进去麦草和树枝做底火,在上面放上煤矸石或者煤渣做成的煤饼,大约十几分钟,煤矸石就被点燃了,红彤彤的,没有火苗,冒着蓝色的烟。煤矸石火力好,还节约燃料和生活的成本。不做饭的时候,就用水、煤渣、泥土搅拌成煤泥糊住炉口,在上面戳一个小孔,可以压火好几个小时,如果再放上一个铁皮水壶,小半天工夫还可以烧出一壶开水,方便了生活。
还有一种炉灶是用泥巴捏成的,像个小水缸,留着小小的开口可以放燃料。这些泥巴捏成的小灶由三条腿支起来,上面放着小锅,里面用木材点燃,烧起来非常旺。它们小巧玲珑,保温效果好,还饱含着泥土的气息,我们都叫它“锅墙子”。
灶房里还要有一个大大的水缸,里外面都涂着厚厚的釉子,黑乎乎的,里面放满了水,既可以防火,又方便了生活。缸上盖着厚厚的木制盖板,上面放着葫芦做的水瓢。每当口渴的时候,掀开盖板,舀起水来咕咚咕咚一气,那叫个痛快!那水甜甜的,清凉可口,那时候的水都是井水,也没有经过什么过滤、消毒,却从来没有人拉过肚子。
人生大事衣食住行,生活必备柴米油盐。灶房虽小,灶台虽然简陋,这里确实五味俱全,把生活演绎得有滋有味。
在锅里烧上开水,把玉米面和水搅拌成稀糊糊放进锅里,开锅后就成了玉米粥,做法简单,粥却又香又甜,暖烘烘的,非常养胃,再放上一点咸菜,那滋味美到现在还让我经常回味。
把绿豆放进铁锅里,点燃粗粗的树枝劈柴,熬上一刻钟的功夫,就煮出了香喷喷的绿豆汤。汤水浑厚透亮,绿豆花软糯香甜,味道纯正鲜美。
虽然每天吃的都是白菜萝卜等普通蔬菜,但吃起来也有滋有味。买来半斤猪肉切成小丁,把萝卜丁、黄豆、花生米一起烀上一锅,香喷喷辣乎乎,真是解馋。
逢年过节,也会杀一只小鸡,烧起木柴,铁锅一炒,原汁原味的鲜美,真是香啊!
这就是我们的小灶房,它饱含泥土气息,却将人间烟火诠释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