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长达30集的电视剧《文定孙嘉淦》,讲述的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40多年的清代廉吏孙嘉淦,经历了斗权臣、除黑恶、拒贿赂、治盐政、破冤案等许多坎坷不平的故事,颂扬了孙嘉淦的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乾隆曾称他“老成端谨,学问渊醇,宣力有年,勤劳懋著”,谓之为“正人”。
在河北保定的直隶总督府后堂有一块匾,匾上的文字,就是第十四任直隶总督孙嘉淦题写的《居官八约》:“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意思是:“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与同僚相处礼貌尊重而不自高自大;避让争权夺势之处;建功立业而不沽名钓誉;办事务求善始善终不留尾巴;语言简明删除冗词赘句;自守本分不结党营私;支出收入要清楚节俭。”以此八条守则自戒自警。《居官八约》内容不长,仅有短短的42个字,但概括了事君、共人、避争、藏功、止事、要言、守独、清廉等丰富内容,被后人视作为官做人的基本准则,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传递着历史深处的浩然正气。
孙嘉淦为人直率,严于律己,节欲戒贪,视钱财如俗物。雍正九年,孙嘉淦被钦点为全国会试副主考。会试之前,先后有九人采取不同方式向他送礼,请求照顾其子弟。孙嘉淦和夫人坚决拒收贿赂,狠刹送礼歪风,得到雍正夸赞和百姓好评。乾隆三年夏(1738年),孙嘉淦升任吏部尚书,兼任刑部尚书,不少官员借拜会之机,给他送来“冰炭礼”。孙嘉淦义正词严地予以拒绝,并告诫送礼者为官须“洁身自好,请介自持,不可造次”。
古时盐铁官营,河东盐政可谓一个肥差,朝廷因孙嘉淦为人正派、为官清廉,便委他以河东盐政。到任后,孙嘉淦发现在盐政的大小吏胥普遍存在藏货纳赃、克扣盐丁现象。他查明河东盐池征收的公务管钱等银两,共十万四千两。发现一年中的养廉银“实属浮多”。一个盐政的工资,比朝中的三品大员的年薪多出三四倍。正人先正己。孙嘉淦削减盐政的年薪,首先将自己一年的养廉银一万三千两减去五千两,说“留八千两尽可足用”,对运司(盐运使)养廉银一万两,认为“亦实属浮多”,也减去四千两。孙嘉淦还对违制领取养廉银的西安将军、宁夏将军、四川副都统等很多官员,也统统削减。为了防止“挪移侵蚀之弊”再次发生,孙嘉淦从整顿盐池财务入手,建制立章,取消了私设多年的“小金库”。由于孙嘉淦廉洁自律,率先垂范,盐官们人人敬之,河东民众人人称颂。
乾隆十二年,年已65岁的孙嘉淦告老还乡。离京时,孙嘉淦让家人将家中杂物收拾打包,足有十辆马车,浩浩荡荡地出府第返乡,一时惹得民众争相围观。也有人密报乾隆孙嘉淦贪赃,私蓄了几十箱金银财宝。乾隆听后不由怒火中烧,命人设卡查验。却发现几十箱的“金银财宝”其实都是砖头。原来,孙嘉淦一生清廉,家财无多,自感一贫如洗地回乡,怕让外人误解为他在仕途失意,为了维护自己的体面,方出此下策。乾隆得知深为感动,命令沿途官府以真金实银同等换下孙嘉淦箱子里的砖头。孙嘉淦连连摇头说:“不可,不可!臣用不了那些银两,臣以为有一块砖头,给一两银子便足够了。”孙嘉淦“一块砖头一两银”的故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孙嘉淦一生勤政为民,务实清廉;不畏权贵,惩腐除恶,上疏《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他三十多次被提拔重用,五次含冤免职入狱,但始终忠君报国,严以修身,谨以用权,廉以养德,深受朝野称道。孙嘉淦病逝后,乾隆皇帝赐谥“文定”,并感叹:“朝中少一正人矣!”《清史稿》也对他近40年的为官生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嘉淦谔谔,陈善闭邪,一朝推名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