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时兴内退,有的人习惯了几十年体制内的生活,一下子退下来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我则感觉挺好,趁着身体条件和精神状态都还行,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法安排一下今后的生活。我内退以后,有了自由安排的时间,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考驾照。
离岗不久的一天上午,我找了个口碑较好的驾校报了名,按照考驾照“科目一”的要求开始学习交通规则和汽车驾驶的有关知识。当拿起书本从头学起,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一是内容枯燥。什么斑马线啦,红绿灯啦,方向盘啦,离合器啦……都是以前从没接触过、不感兴趣的东西;二是记忆力也不行了。当年主要靠背诵、刷题,一路过关斩将通过了一次又一次考试,打拼出一片天下。现在好像自废“武功”,脑子不太好用了,背了后边的忘了前边的。这么一大本交通规则和汽车驾驶方面的知识,全部背会还不得到猴年马月?听说考试的门槛还很高,及格线是90分,那不是优秀等级的起点吗?我的自信心受到了挑战。正好我也因事要去外地一段时间,这事就这么放下了。时隔一年,一直耿耿于怀学开车的念头又重拾起来。好多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看起来困难重重、令人望而生畏,但是一旦决心下定,情况就并没有那么复杂了,求得解决只是个方法和时间的问题。这其中我的孩子也帮了忙,用电脑给我打印了好多模拟测试题。带着问题学习,边看、边背、边做,原来感觉十分抽象难记的东西,居然比以前历次考试需要掌握的知识简单多了。一个旭日初照、鸟语花香的早晨,乘车去驾校参加“科目一”考试,竟然一炮打响,考了个满分。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科目一”考试志得意满,没想到在学习汽车驾驶的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麻烦。记得在驾校办公楼前的广场上,我们一百多名“科目一”考试合格的学员排成了四排,等待安排参加“科目二”培训。培训处主任宣读完学习纪律和注意事项,就让教员一个一个亮相,分配学员,点到一个教员就跟去10个学员。我和一帮小青年的教员年轻帅气、举止稳重,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我们跟着教员来到训练场地,放眼一看,满场大多是年轻人,只有几个年龄大一些的。据说教员们都不大欢迎大龄学员,学习汽车驾驶需要头脑灵活、手脚利索,年龄大反应迟钝、笨手笨脚不招人喜欢自然是人之常情,何况学员的考试成绩与教员工作业绩挂钩,直接影响教员的绩效工资。我们一个组一辆手动挡的桑塔纳轿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启动、换挡、刹车,倒库移库、陡坡起步、侧方位停车等。半天下来每人至多上车练习两把,机会有限。入夏的天气酷热难当,训练场地条件十分简陋,我们大部分时间是找块砖头挤在尚未长大成才的法国梧桐的花花凉荫里,伸长脖子捕捉着教员的每一句话。教员说:你会骑摩托车、电动车吗,开汽车也是同理,都是一辆会走的机器,只要勤学多练,学会不难。我不敢苟同:我会骑电动车、摩托车,只要会骑自行车,再骑电动车、摩托车就比较容易,但这和开汽车就不是一个概念,满脑子里找不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我知道教员的目的主要是给我们鼓劲、提振信心。训练时教员又趁机指导:不要两眼光盯着方向盘,要放松、找准“感觉”。我对教员的话没有“感觉”,一上车启动、挂挡、打方向、踩刹车忙个不亦乐乎,就是跟“感觉”挂不上钩。后来开车熟练了,才体会到教员言之有理。就和走路一样,开起车来脑、眼、手、脚根据感觉就自然形成了有序配合。两个月的汽车驾驶培训结束了,根据交警部门的安排进行“科目二”考试。考场在“驾驶证考试中心”,教员带着我们进入考试场地。由于驾驶技术还不是十分熟练,我心中一直惴惴不安。可巧我前边的学员也是个“半瓶子醋”,他神色紧张、满脸是汗,考完下来把车子斜停在考场边上,离第一个考试科目——“倒库移库”位置的标杆有八丈远。车停的方位很不理想,一上来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等我上了车,调整好行车路线,进入“倒库移库”场地,果然压了线。按照规定第一次考试不过关,可以再考一次。谁知第二次又在“陡坡停车和起步”环节出了问题。本来这是我的强项,训练时很少失过手,却不想在陡坡停车时熄了火,按要求这是不允许的,考试失败,我怀疑这车子有问题。
考试不过关,对我来说一生经历过那么多的考试还是第一次。根据驾校要求,考试不合格的学员,要跟着原来的教员再学。面对新来的一批学员,我感觉不好意思,训练时就处处让新学员优先。年轻的教员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是显然在指导训练时热情大打折扣。有时有的新学员训练占用的时间较长,补考学员半天时间里就只能轮到一次上车练习。两个月后又开始“科目二”考试,我报名参加补考。“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考试选项抓阄时,我抓到的科目中偏偏有一项是难度系数较大、大多数学员都讨厌的“通过连续障碍”。“障碍物”是由六个大锅盖大小的金属饼呈三角形沿路摆成,这个科目也是我的弱项。依照安排顺序轮到我上车进行考试。刚完成两个科目,接下来就要“通过连续障碍”。关键时刻“天公”给我增加了难度,刚才还烈日高悬、天高云淡,转瞬间飞沙走石、阴云密布。车子在行进中正要过“饼”,漫天飞舞的杂草、树叶和白的、黑的、红的塑料袋迷离了我的双眼,看错了前方的参照物,左前轮压上了“饼”的一边。补考第一轮没过去,还有一次机会。第二次又轮到过“饼”,我接受了上次的教训:瞪大眼睛,压低车速、集中精力、小心翼翼地把握着打方向的角度。车子慢悠悠地走着曲线、躲过障碍,眼看就要走出“饼”区。“好!”我心中暗喜,“咯噔”,不成想我高兴得太早,大意失荆州,只觉得右后轮轻轻一颠,刚擦着最后那块讨厌的“饼”的边。前功尽弃,补考也没能过去。
要说对第一次“科目二”的考试不合格没大当回事,补考再不过关就太伤自尊了。我认真反思了一下,觉得再跟着新学员训练不但上车时间太少、提高慢,而且连蹲“两级”,这在教员和一帮小青年的面前也比较尴尬。补考不过关对我触动较大,我干教育几十年,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帮助后进学生的问题,这次却名副其实地做了两次后进生,深切体会到了后进生的受挫心情。面对失利,大人的感受尚且如此,何况处于成长中孩子幼小的心灵。记得以前在一家培训机构的玻璃门上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时看到这句话还颇有微词,现在却引起了我的共鸣。教育、关爱学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对那些背负着各种压力的“后进”学生,更需要给以爱心雨露的滋润。面对现实,我决心重视起来,就借了一辆手动挡的“桑塔纳”,选择了城外一处人少车稀的宽敞地方,邀请了一位关系很铁的老司机现场指导。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开车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只是个熟练的问题。强化训练提高技能,不光是为了考试,也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熟练开车、安全行驶。这样一想,更增强了学习训练的动力。另外,听说在考试现场有专人、专车提供有偿训练,这倒是个好办法。到了考试的前一天,我匆匆忙忙地吃过午饭就赶到考试场地租了一辆车,跟车师傅看了我的开车情况鼓励我说:“放心好了,一定能过。”说完又给我提醒了几个在考试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了以往扎扎实实的训练和考前两个小时的练习,第二天的考试果然轻松过关。
考驾照的最后一关是路考,主要内容是考核一系列上下车动作和路边停车。深秋时节,蓝天一碧如洗,大地染上了金色。一大早我赶到驾校,门里门外都是前来参加考试的学员,校院里停着五辆崭新的大客车。由于准备充分,这次我胸有成竹、心情大好。大家三三两两,有的在切磋交谈,有的说笑打闹。倒是有一伙人在满校院活泼好动的少男少女中格外抢眼:一位衣冠楚楚、大腹便便的中年人在几个年轻人的簇拥下旁若无人的高谈阔论,一举一动显摆着自己的与众不同。考官们来了,学员们在教员的招呼下上了大客车。每一辆大客车前边都有一辆考试用的“桑塔纳”,最后一辆大客车的后边还尾随着不知是何方人士乘坐的十几辆小轿车。二十多辆大车、小车一字摆开,沿着斑斑点点、洒满阳光的林荫大道向着城外新修的红荷路开去。浩浩荡荡,气势非凡。路考开始,第一个就叫到我的名字,下车走到小轿车前向考官问好,上车启动、挂挡等一系列动作驾轻就熟,车子稳稳地前行了不远一段路就在考官的指令下“一停定音”,离路沿石只有10公分左右,发挥正常。考试继续进行,全车大部分学员的成绩都比较理想。有趣的是考试前在驾校夸夸其谈的那位老兄,竟然一上车就手忙脚乱,车子行走路线曲曲弯弯像扭秧歌,最后把车停在离路沿石一米多的地方。结果可想而知。
驾照拿到了,感慨颇多,但令我感悟最深的还是那段做后进生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