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去年以来,市教育和体育局以强化顶层设计为引领,通过建章立制、整合资源、完善赛事体系等举措,扎实推进体教深度融合,校园体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构建了校园体育发展新格局。
为系统推进体教融合,市教育和体育局于2024年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竞技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学校竞技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全面加强学校体育落实“六声”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校园体育发展路径。以“运动场上的呐喊声”为特色抓手,组织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形成常态化赛事机制。稳步推行竞技体育指导员制度,通过选聘市体校专业教练员和学校专业体育教师42人组建指导员队伍,分包全市21个责任区,入校开展体育教学指导、赛事组织及监督工作,推动校园体育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该局积极构建多层次体育育人网络,目前全市已形成以市竞技体校为龙头,11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2所全国体育项目特色学校及社会体育俱乐部为支撑的体育项目进校园体系,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俱乐部进校园”全覆盖。荆河街道河阳路小学、木石镇中心小学、北辛街道杏花村小学、龙阳镇中心小学、滕西中学等5所学校成功创建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市第三中学、市文化路实验小学、北辛实验学校等3所学校获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进校园试点单位”,龙泉街道龙泉小学等7所学校(俱乐部)被认定为“枣庄市第一批青少年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体教融合,鼓励体育俱乐部与学校开展合作,为足球、武术、篮球等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下一步,市教育和体育局将持续优化体教融合长效机制,探索深化“专业指导+校本课程+赛事体系”“三位一体”模式,推动校园体育从“普及化”向“优质化”迈进。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