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 马润涛
~~~ 孔德科
~~~ 杨祚合
2025年03月0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滕地方言之讳言隐语
马润涛

  何谓方言?就是一种跟官方语言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语言,如鲁方言、粤方言、吴方言等。方言有极强的地域性,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就像我们鲁南地区,既有自己的方言,也有自己的文化。鲁南方言,包括土语、俚语、讳言、隐语等。本文主要介绍讳言和隐语。

  讳言,顾名思义,就是因有所顾忌而不敢直说或不愿说的话。“避讳为中国特有风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至明清,两千年不绝。”譬如,班固写的《汉书》,为了避汉明帝刘庄的讳,就把“老庄之术”写作“老严之术”,把庄子的姓都改了。不仅如此,当时所有的书籍中都不能有“庄”字出现。

  隐语,就是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来表示。其实与讳言相近,一个是因忌讳不能明说,一个是把不愿说的话借用别的话表达出来。总之,就是借用别的词语表明相同的意思。隐语,其实还包含着谐语。谐音是中国民间的一种独特思维的表达,我暂且把它称之为谐语,如由蝙蝠联想到“福”,把鱼联系到“余”,把鸡喻为“吉”,把柿视为“事”,等等。

  先说讳言。

  先讲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担心百姓在生活中提到“猪”时会冒犯皇族,于是便颁布诏令,要求百姓在称呼“猪”时不得直接叫“猪”,而是将“猪”称为“豚”或者“彘”。其实在古代这两个字是一个意思,都是指猪。这看似只改了一个字,朱皇帝却巧妙地避了自己的名讳,维护了皇家的尊严。唐太宗李世民避讳就简单得多,只把“民”改作“人”就行。

  这让我想起早年村里流传的一个笑话。说是有一人家,大年初一煮饺子,煮熟后先盛两碗上供,然后才是长辈、小字辈。想不到轮到小儿子碗里正好有两个煮破的饺子,儿子便噘着嘴说:“净给人家盛破的,我不要这碗。”话音还没落地,当爹的耳刮子就上来了,儿子随之抱着头哭。当娘的心疼儿子,才想抱怨丈夫,话到嘴边又改了,说:“孩子懂什么,好了,大过年的,人不说童言无忌嘛,你还信这个?”

  其实孩子这一巴掌挨得还真有点莫名其妙,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哪里懂得什么忌讳?在我们这里,饺子煮破了不能说是破,尤其是在大年节下,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家。那么饺子破了应该怎样说呢?得说是“挣了”,就是挣钱的“挣”。说来也巧,这家孩子他爹那几年利用冬闲做水果生意,这不正打算过了年下江南,把自家收的和收购邻居的黄梨,租辆车一并运过江去,准备大挣一把。那几年庄户人赶上好时候,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政策好加上天帮忙,黄梨大丰收,流通搞活了,价格也特别好,村里脑瓜灵的凭借本地黄梨优势,纷纷做起了水果生意。仅几年的工夫,村里便涌现出好多“万元户”。

  孩子爹听媳妇说了一个“童言无忌”,遂转怒为喜,一手抚摸着儿子的头,一边心疼地说:“对不起儿子,长点记性,那叫挣,挣得越多越好。”话音刚落,媳妇已把两个破饺子全拨到丈夫碗里,说:“你挣,就让你挣。”

  乡下人禁忌多,不光煮破的水饺不让说破,连摔破碗盘碟盏也不能说破,得说是“碎”,即岁岁平安的意思。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尤其在乎这个。

  乡下人禁忌虽多,但都大不过一个“死”字。这个字是人生的忌讳,也是人们避之不及的凶词,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特别避讳它,总想着法子绕开它。譬如,老人死了,多用“老了”“殁了”“走了”或“倒头”代替。当然,文明一点的,也有说“去世”“过世”“仙逝”“驾鹤西去”的,老百姓基本不用“逝世”这个词。对幼儿的死,除了说夭折,乡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殇”,如某家新生的婴儿不长时间死了,就说是“殇了”。其实同为死,古时候也分三六九等。《礼记》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总之,词不能乱用,官民界限分明。近读《东京梦寻录》我发现,宋代为了避讳,把老皇帝的死说成“登遐”。我第一次遇到这个词。

  “死”,在不同的语境之下还可以被“百年”取代。如,人们在说到某老人后事的时候,常说等百年之后如何如何。其实按地域来说,将“死”说成“百年”的范围比较广泛,下面这个例子足可以说明:我们家乡称棺材为“寿木”,或者“木”,称死为“百年”,仿佛换一个称呼,就祛除了禁忌,并获得了时间的庇佑。这是作家容芬在散文《堂屋》中的一段话,我不清楚这位作家生活在哪里,但就文中的讳言足可以看出来,她们那儿同我老家差不多,因为除了对死讳言之“百年”,对棺材的讳言也差不到哪儿,只是把“木”说成了“方子”“板”或者“活”(因为是方言,不知是此“活”还是彼“和”)。对死的忌讳还有一个词可以代替,就是“三长两短”。譬如,您可要好好地活呀,您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可怎么过。当然,人们除了对死亡的忌惮外,对得了不好的病也特别忌讳。例如,有人得了肺结核病,就说是得了“发热的病”,得了癌症,说是得了“孬病”。

  接下来再说说隐语。

  乡下人在生活中说隐语的时候比较多,仅女人怀孕、生孩子和停止生孩子,就有不同的隐语。例如,把女子怀孕说成“有喜”,把流产叫“小月子”,把怀孕几个月说成“显怀”,把生头个孩子叫“解怀”,把没生过孩子的女人说成“没解怀”,把女人不生孩子了叫“歇怀”,等等。

  在我老家,村里人对一些动物也用隐语,如狼,人们都称它“张三”。我不知道典出何处,但村里人都这么叫。小孩子淘气,大人们常拿“张三来了”吓唬。我记得小时候我们那一带常有狼出没,好像人们特惧怕它,孩子们尤甚。我小时候就近距离看见过狼,有天下午和奶奶去大耩沟拾柿子,有一只狼就在我们前方不远处东张西望。狭路相逢,奶奶并没有慌张,而是牵着我的衣角慢慢地往后退,等退到十多步远时奶奶才贴着我的耳朵说,那是张三,人不惹它,它不会伤人。狼多半是太阳落山后才出来,小时候村里的孩子们都会唱一首儿歌:“太阳落,狼下坡,逮住小孩捏窝窝。”

  除了狼有别称之外,黄鼠狼也有一个别名,叫黄大仙。相传有一年,有一家穷人过年吃不上饺子,黄大仙把富人家包的饺子倒腾到穷人家,使穷人过年也吃上了饺子。民间关于黄大仙的故事很多,在乡下人们都敬着它,从来不伤害它。至于它偷鸡吃的事,人们也多以积大善而不记小恶原谅它。

  在生活中,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隐语的时候比较多。例如,计划要办的事情没办成,不说没办成,而是说“黄了”。睡觉不说睡觉,说“歇着”。其实隐语多了去了,如,失火叫“走水”,地震叫“走山”,舌头叫“口条”,筷子叫“对双”,哑巴叫“闷子”,小偷叫“俩夹”,兔子叫“跑子”,猪、羊的血叫“旺子”,也叫“红豆腐”等等,不胜枚举。

  方言中的隐语,大部分从字面上还能看出大概的意思,不过有的方言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譬如“趟”,字面上是量词,方言中女子出嫁,娘家人头一次去亲家接闺女,就称“叫头趟”。而有时候则表达别的意思。早年在村里参加生产劳动,最常说的是“上趟”和“下趟”。什么意思呢?“趟”在这里就没有计量的意思,而是指上工或者下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出工”或者“收工”。除此之外,“趟”还指速度,如“跟趟”“跟不上趟”和“赶趟”等。

  不难看出,方言中的讳言隐语,既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创造,也是人民群众在语言运用中的一种智慧。它们的存在,不仅极大丰富了汉民族语言宝库,而且展现了汉民族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

  “人,始终跻身在语言中间,在语言中被‘驯化’,在语言中成为自己。”故乡是寄托乡愁的地方,对我而言,方言乡音也是承载我乡愁的载体。至于讳言隐语,当然也是乡愁中的一部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全国两会
   第4版:综合
   第5版:金色年华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滕地方言之讳言隐语
春韵四题
又见杨花
滕州日报荆泉7滕地方言之讳言隐语 2025-03-05 2 2025年03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