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 马润涛
~~~ 孔德科
~~~ 杨祚合
2025年03月0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见杨花
杨祚合

  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漫步于家乡的街头,微风拂面,感到有些凉意。已是初春,还是忽寒忽暖,很久没有回老家了。这一次回来,不觉已近惊蛰。虽是春天了,但街上行人很少,显得有些冷清。走着走着不觉又到了村头那片杨树林,抬头一看,有几株毛白杨,杨花纷纷,落了一地。望着满地的“毛毛虫”,不禁又想起童年拾杨花、吃杨花的情景来。

  在我的家乡,人们把杨花叫做“毛毛虫”或“咕咕毛”。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叫法,谁也说不上来,大概据其形状而称呼的吧。那时栽的都是毛白杨,即“笨杨树”,杨花是可以吃的,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经验。

  我的童年处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一段物质极为贫乏的岁月。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粮食歉收,春天更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吃饭成了大问题。那时粮食少得可怜,家家都配以野菜树叶充饥。初春没有野菜可吃,那杨树的“毛毛虫”就是老天赐于乡亲们的最好礼物。一到惊蛰,杨花挂满了枝头,一束束肉嘟嘟,红得有些发紫,惹人喜爱。用不了几天,杨花就飘飘洒洒落了下来,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捡拾,配以干菜叶之类来填饱肚子。我家兄弟们多吃得多,更需多拾些充饥。记得那段时间,我和妹妹每天很早就起来,拎个篮子,拿把笤帚,匆匆跑到杨树下,扫起“毛毛虫”来,扫比一个个拾快多了,这样每回都可多捡些带回家。将杨花送到家,再去上学,常常跑得满头大汗。有时起晚一会儿,就被别人拾光了,只好再去别的杨树林,好在那时杨树多,多少总能拾点。后来为避免落空,我就带根竹竿,敲打那低矮的树枝上的嫩“毛毛虫”,拾入篮子,觉得嫩的更饱满更好吃。有一次,回去让娘知道了,把我训了一顿,娘说:树木也有灵性呀,你怎么能随便伤害它哪!从那以后,我就只拾,不再带竹竿了。

  杨花是有苦味的,需要加工后才能下咽。记得我们每次把杨花送回家,娘总要花费很长时间将一个个小硬壳掐掉,再用水泡上半天,洗净后再用开水焯焯,这样苦味就能减少些。焯完捞出,用凉水浸泡,然后一捧捧握成团,回锅加点盐煮煮,就成为一家人的美餐了。有时掺点地瓜干面,亦可做成菜窝头,加点碎豆饼去炒会更好吃,不过当时这样的吃法太少了。虽然变换吃法,但依然有苦味,为了充饥,我们常狼吞虎咽,也顾不上细品滋味了。那几年的初春,是杨花帮我们熬过艰难的日子,杨花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呀。从那以后,我每看到杨树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几分敬意。

  正当我沉浸于当年的回忆之中时,一阵笑语将我惊醒。抬头一看,原来是两个不认识的年轻女子向树下走去。只听一个说:“我家那小子,非要吃什么‘毛毛虫’,你说有什么吃头。”另一个说:“他没吃过,让他尝尝呗,我也拾一把,回去配点花生瓣炒炒,尝尝鲜。”二人说着,就在地上捡起来。我看着听着,心中不由感叹,过去为充饥不得不吃,现在吃是偶尔尝鲜换口味,真是时过境迁啊!

  在返家的路上,我又一次回望那片杨树林,心想,现在人们衣食无忧,谁还记得这些杨树杨花呢,唯独我们这辈受过杨花恩惠的人,在春天对杨花还有些眷恋,还会想起它们的恩情。

  面对那片杨树,我默默念叨着,老朋友,等着我,明年春天我再来看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全国两会
   第4版:综合
   第5版:金色年华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滕地方言之讳言隐语
春韵四题
又见杨花
滕州日报荆泉7又见杨花 2025-03-05 2 2025年03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