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里,我们似乎极少主动地谈及孤独,甚至羞于承认自己正身处孤独之中。仿佛一旦承认了,自己就成了不合群的异类,会被他人嘲笑鄙夷。可是,在这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上,谁又不是在和孤独作伴呢?
“恰如其分的孤独”字面意思是恰到好处的孤独,听起来似乎不错,像是找到了一种平衡的状态。可怎样的孤独才算恰如其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与好奇,我开始阅读胡慎之的《恰如其分的孤独》,开启了一场与孤独、与自己的深度对话。
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孤独?书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的,与其他生命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就好像庄子的那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人与人之间先天的差异,就注定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我们完全感同身受。胡慎之作为一位关系心理学家,指出要解决这种孤独就要与其他人建立深度的连接,形成亲密关系。
但在当今社会,人们看似社交广泛,但是难以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孤独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流行病”。书中列举了一些案例,描述了什么是自我封闭性孤独、被动孤独和主动孤独,探析了生活中的关系问题及本质。
在作者的指引下,我回想起过往的生活经历,慢慢地理解了,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会有孤独的感受。
高中时我的同桌是个漂亮、自信、放得开的女生,她的身边总围绕着许多朋友。而我,身形略胖,加上性格内向,总是感到自卑,身边几乎没有朋友,那种孤独的滋味至今难忘。连父母都认为我是个不会与人打交道的人,他们为我如此孤僻的性格感到担忧。我也想改变自己,可是越是急切地想要融入他人,我的内心就越是痛苦和拧巴。
后来,工作、结婚、生子,人生一步不停,孤独的感受还是会降临,但是我发现它到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发生了改变,因为我大部分时间还是孤身一人,只是不会再为这种孤独而感到羞耻、焦虑。
“不是每一段社交关系对我们来说都是有益的,只有真正能滋养我们,让我们感到舒服的关系,才是我们需要的关系。”读到这里时,我豁然开朗。
其实,并不是孤独本身恰到好处,而是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随着年岁增长,我逐渐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过怎样的生活,知道内心深处的诉求是什么。在真正了解和接纳自己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世界相处。
如今,我非常享受这样的时刻:傍晚时分,一个人看着天边的夕阳散发着暖橙色的光芒,周末一个人逛超市,一段熟悉的钢琴曲勾起往事回忆。
同样是孤身一人,可是并不孤独忧伤,而是充满了自洽与平和。
读完《恰如其分的孤独》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如同细雨般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让我重新审视了孤独的深层意义,理解了它所蕴含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