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
在街头巷尾的流动摊点前,在电商平台的低价促销区,在校园周边的小卖部里,那些包装简陋却香气诱人的辣条、色彩鲜艳的糖果、价格低廉的网红零食,正悄然侵蚀着消费者的健康防线。这些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三无食品”,每年引发超20万起食品安全投诉,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隐形杀手。拒绝三无食品,既是对生命的负责,更是推动食品行业良性发展的公民行动。
美味背后的隐患
某地市场监管部门抽检显示,学校周边查获的三无零食中,65%菌落总数超标,48%含有非法添加剂。这些食品多出自家庭作坊,生产环境污水横流,原料选用过期变质品,使用工业色素代替食用色素。
更令人担忧的是,三无食品往往瞄准未成年人市场。某小学周边查获的“魔幻烟糖”,模仿香烟造型诱导儿童尝试;“整蛊巧克力”中违规添加致幻成分。这些产品不仅危害身体健康,更会扭曲青少年的消费认知。医学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含过量防腐剂的食品,会使儿童出现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的概率增加40%。
三招识破伪装者
辨别三无食品需练就“火眼金睛”。正规预包装食品必须具备身份五要素:SC生产许可证编号(14位数字)、产品标准代号(GB/T开头)、营养成分表、厂名厂址及联系方式、保质期生产日期。如某消费者购买的“手工曲奇”,包装仅印有“某市特产”,经扫码查询SC编号属于其他企业,实为典型的三无产品。
针对网络销售乱象,要警惕“纯天然”“农家自制”等宣传话术。某电商平台热销的“外婆家霉豆腐”,实际产自无证加工点,直播中展示的“传统工艺”场景实为摆拍。购买时应要求查看电子版检测报告,确认产品检测机构具有CMA认证资质。对于散装食品,需确认容器标注完整信息。
从个体选择到社会共治
消费者应养成“四查”习惯:查包装完整性,拒收胀袋、漏气产品;查信息真实性,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验生产企业;查渠道可靠性,优先选择商超、品牌旗舰店等正规渠道;查维权途径,留存支付记录、产品照片等证据。某社区居民通过保留问题食品外包装,成功追溯至地下作坊并获得10倍赔偿。
社会监督同样重要。北京朝阳区建立的“随手拍”举报平台,半年收到三无食品线索1200余条;杭州推出的“食品安全保险”,让消费者遭遇问题食品时可快速获赔。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明知是三无食品仍销售的平台,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每个人都是食品安全的守护者,当消费者集体用脚投票,劣质产品自然失去生存空间。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从拒绝校门口五毛零食的孩童,到严控进货渠道的商超经营者,再到深夜巡查的市监人员,每个环节的坚守都在筑牢舌尖上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