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的体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超重和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而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所以体重是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健康话题。体重维持在标准范围之内,才能使身体达到健康状态,做好体重管理尤为重要。
如何判断是否超重
标准体重一般是用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评估。BMI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在18.5~24kg/m2,为成年人的标准体重,大于24kg/m2为超重,大于28kg/m2为肥胖。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标准体重的上限可适当放宽。尤其是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如果没有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脂血症,不必过度或迅速降低体重。
体脂率和内脏脂肪,也是科学评价肥胖的重要参考指标。体脂率是体内脂肪重量(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占人体总体重的百分比。体内脂肪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健康。一般来说,男性体脂率大于25%、女性体脂率大于30%,属于肥胖;男性体脂率低于5%、女性体脂率低于13%,说明体脂率过低,可能会引起身体功能失调。
内脏脂肪是存在于腹腔内的脂肪,若内脏脂肪过多,较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简易的测量方法是腰围,如男性腰围大于等于90cm或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0cm,提示内脏脂肪超标。运动过少、久坐、偏爱油腻食物和甜食的人群,较易形成内脏脂肪型肥胖。
生活干预,科学减重
如果存在超重或肥胖的情况,应采取科学方法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需要注意的是,减肥不是单纯减轻体重。体重的减少可能是水分流失,也z减去身体过多脂肪(男性体脂率保持在10%~20%,女性体脂率保持在18%~28%),同时保持甚至提高肌肉量。
生活方式干预,是科学减重的基础措施。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做到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管理压力和睡眠,帮助自己保持健康体重。可以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
减脂期的科学饮食有两个总要求:控制总能量摄入,确保每日能量摄入少于能量消耗;保证食物摄入多样化和平衡膳食,保证必需营养素的充足摄入。这两个要求简单来说就是“吃得少、吃得对”,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
控糖少脂不饮酒,控制能量过多摄入。要避免进食高糖、高脂的高能量食物(可以提供400kcal/100g以上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肥肉等。每100g酒精可产生约700kcal的能量。因此,应严格限制饮酒。
平衡膳食,合理运动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不偏食,不挑食。
谷薯类食物是我国居民传统膳食的主体,是膳食能量的主要来源。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00~300克谷薯类食物,要注意粗细搭配。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做到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换,果汁不能代替水果。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应适量摄入。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膳食要清淡,要少盐、少油、少糖。偏食、挑食会导致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容易引起营养不良,甚至导致疾病。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膳食平衡,食物多样,三餐规律,饮食有度。
科学健身,贵在坚持。健康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应进行2~3次抗阻训练。运动强度可通过心率来估算。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55%~80%,身体活动水平则达到了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85%及以上,身体活动水平则达到了高强度。
如何评估减重效果
如果出现体重下降,腰围减小,说明内脏脂肪在大幅度减少;经过锻炼,体重变化不明显,但感觉四肢尤其是大腿变得结实有力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肌肉组织在增加,减脂的方法和方向正确。
“预防为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保健理念,是我国一直坚持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当前,我国面临着重大传染病和多种慢性疾病的双重威胁。新发传染病和再发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全部死因的88.5%,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无论是传染病还是慢性病,主要与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坚持预防为主,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首选策略和措施,是促进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滕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曹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