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围绕集团发展问题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和盘托出了自己的看法。结果,两人一拍即合。这便是《隆中对》的由来。
《隆中对》的核心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成霸业,兴汉室。
然而,虽然初期实现了《隆中对》的基本设想,刘备集团占据了荆州和益州,形成了“天下三分”之势,但随着荆州的丢失,陷入了在蜀地一隅苦苦挣扎的窘境,最后不仅没有实现复兴汉室的宏愿,而且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于是,许多人便诟病《隆中对》“先天不足”,认为诸葛亮在一开始的战略上就失败了。
那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设想,真的“先天不足”,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吗?应该说,值得商榷。
如果仔细分析、全面领悟《隆中对》便不难发现,诸葛亮的战略是建立在全面夺取与接管荆州基础之上的。诸葛亮在面见刘备时讲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如果刘备针对“其主不能守”的弱点,像后来夺取益州那样,凭自己的政治魅力、诸葛亮的谋略、关张等猛将的战力,通过“伐谋”“伐交”“伐兵”,全面占领了荆州,拥有了刘表的全部“资产”,那么,蜀汉的强劲实力足以支撑其兼顾荆、益,东西两端发力,与曹操和孙权周旋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刘备在荆州还没有站稳脚跟,曹操在北方却异常顺利地肃清了袁绍父子的势力,征服了乌丸,驯服了辽东的公孙康,腾出手来南下攻打荆州。而此时的刘表已病入膏肓,没等曹操大军到达,便呜呼哀哉。刘表的实际继位人、幼子刘琮无奈选择向曹操投降,而刘备走上被曹操“二次追打”之路。好在有诸葛亮谋划,通过鼓动孙权抗曹,打退了曹操,刘备才赢得喘息之机。然而,诸葛亮《隆中对》中的“占荆州”却变成了孙曹“分荆州”、刘备“借荆州”。
可以看出,不是《隆中对》“先天不足”,而是曹操的突然到来与刘表的突然离世,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
《孙子兵法·势篇》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那么,战略条件、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后,刘备、诸葛亮还能调整当初的战略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来看,刘备集团似乎已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只能硬着头皮,按既定战略往前走。应当承认,如果在战略执行过程中不出现“关羽大意失荆州”那样的严重失误,或许蜀汉的命运不至于这么惨。当然,刘备夺取益州和汉中后,考虑到兼顾两地和东吴催要荆州的压力,或可主动放弃荆州,但这也未必是上策。
总之,没有《隆中对》就没有蜀汉,而在蜀汉的存亡上,《隆中对》并没有“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