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梨花将开时,串串榆钱挤满枝条。
榆钱又叫榆荚,是榆树的种子,因形状圆薄如古代的铜钱,俗称“榆钱”。榆钱谐音“余钱”,是个吉利的词儿,还能做成各种美味的食物,千百年来,榆钱倍受人们喜爱。
翻开古诗文,描写榆钱的诗句俯拾皆是。北周庾信诗曰:“桃花颜色好如马, 榆荚新开巧似钱。”夸其精巧。唐代韩愈诗云:“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赞其精神。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路遇卖酒翁时,曾赋诗调侃:“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诗情浓郁,都饱含着古人对小小榆钱的喜爱。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爬榆树吃榆钱的经历记忆犹新。村中的一处废弃宅基地是我们聚集玩耍的据点,这儿横七竖八长着几棵树,其中有一棵高大的榆树,树冠如一把巨型大伞,撑出好大一片荫凉。春天一到,一串串榆钱迎风摇曳。有个臂长如猿的伙伴,手勾脚登,蹭蹭蹭,几乎衣不沾树,几步就爬到树上捋榆钱吃,看得我们嗓子痒痒的。我们就你推我拉的爬上树,骑在一个个树杈上,捋一把饱满鲜嫩的榆钱塞进口中,慢慢咀嚼,清润鲜香里夹杂着一股淡淡的甜,现在想来,正是儿时春天的味道。
时光飞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每到春天,满眼都是城市路边和公园里树树璀璨的繁花,榆树渐渐成了我记忆中的一个符号,但串串榆钱还挂在儿时的那棵老榆树上,摇曳在春风中,清晰明亮。
再次见到榆钱是上周末。我骑行去高铁新区,高铁站东面有条被两排葱郁的树木遮掩着的乡村小路,清凉寂静。路两边是桃花林,迅疾的高铁在灿灿的桃花中呼啸而过。我发现前面有一对年轻人用长杆勾弯路旁的树枝,从枝条上捋着什么。走近见是榆钱时,一阵恍惚。抬头细看,才发现这两排葱郁的树居然是榆树。榆树比碗口还粗,柔韧的枝条上缀满了榆钱,树树翠绿,很是耀眼。如穿越时空的邂逅,分外惊喜。我向年轻人讨要了一串,擦拭一下放进嘴里,鲜嫩清润的滋味又爬上舌尖,儿时的记忆瞬间复活,而回忆与回味更为美好。只可惜,榆钱未变,岁月易老。
其实,榆钱有多种吃法,可生吃、凉拌、蒸窝头,摊煎饼,还可以做成榆钱粥。前几天,见同事在朋友圈发的榆钱窝窝头,翠绿中裹着蛋黄,泛着亮光,隔着屏幕也能嗅到甜软和糯香的味道,让人口齿生津。榆钱粥是将米粥煮至九分熟时,撒入洗净的榆钱和香葱,大火烧开后,再文火慢熬便是滚烫喷香的榆钱粥了。北宋诗人欧阳修吃完榆钱粥后曾感叹:“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可见这嫩滑清爽的榆钱粥多么味美好喝了。
春日迟迟,榆钱满枝。趁着清明假期,带孩子回老家捋一把鲜绿饱满的榆钱放在春天的餐桌上,方不辜负春天,不辜负走远的岁月。
不知老家的榆树还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