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谁家还不吃顿饺子”,是说吃饺子是必做的事,同时没忘强调“过年”这一节点。若不是过年的话,轻易不包饺子,一是工艺繁琐、麻烦人,二是场合不够庄重。民间当大事的白事,逝者埋葬后,儿子、闺女、儿媳妇、孙男、娣女等一大群,第二天要去圆坟(圆坟就是把墓上封土堆齐整,因为新坟三年不添土)。圆坟要按死者的岁数包糖饺子(有的包素馅),有多少岁,包多少个,煮熟,用砂壶或洋铁壶拎着。圆坟时按“前七后八腰间三”的要诀,在坟前坟后和坟两边各挖四个小坑,把糖饺子按个数埋进去,然后孝子按长幼顺序用头去抵这个地方。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俗称“一头把父母抵墓里去了”,意思是孝顺。最后还有大角子,按孝子人数包的,让孝子咬一口后,狠狠地向家的方向抛去,抛得离家愈近越好。我疑心是父母为子孙留饭的意思,没求证过。当年我为母亲圆坟时,咬一口大角子,然后往家的方向远抛,看到的是村庄拆迁后的空地,嘴里没有半点母亲的味道。我知道老家已不再,母亲的味道已不再,以后只能在梦中、在记忆里了。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圆坟的糖饺子和薛国故城贵族墓地出土的饺子应该是一脉相承,共表哀思敬重之意。
还有认干娘时,给干爷干娘磕了头改过口钻完开裆裤子(干儿或干闺女给干娘做的一条新裤子,留裆部不缝,干儿或干闺女要当着干爷干娘的面从头往下套,最后从脚处脱下,称为钻干娘开裆裤,意为情同再生),干爷干娘家要派专人用托盘往干儿或干闺女家送扁食,连送三年,只是每年的扁食馅儿不一样。三年,脱于父母怀抱,方能够自立。父母去世,守制三年,报答父母三年怀抱哺育之恩,这是相呼应的。第三年,干爷干娘还要给干儿或干闺女买锅、买碗筷和衣服,意为离开父母分家单过。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群众威信高,是化解群访群诉的绝对高手。年轻时,他化解群众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攀亲戚,认干娘”。滕州地窄人稠,亲戚连着亲戚,一竿子打不着亲戚,两竿子就打着亲戚关系,很少用着三竿子。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那也是亲戚。是亲戚就好说话,矛盾就好化解。年长时,他手把手带出了一大批年轻人,年轻人就一半尊重一半玩笑地叫他“干爷”,他也笑嘻嘻地答应。有时酒桌上说,让恁干儿先敬你杯酒吧。老爷子知道在逗他,八十多岁依然幽默敏捷:“你也是耶!”“不行不行,我不算,你没送过扁食。”“那就安排服务员,再上一盘饺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传帮带在不经意间。临散场,老爷子一脸郑重地说:“我仔细看了,上的饺子,恁几个人都吃了,不能再说不算啦。”有伏有揭,有起有收,姜还是老的辣,还得学早呢。
还有一件大事用饺子,那就是小孩儿玩过家家。小人儿模仿成人世界,艺术都源于模仿,何况居家生活,扮夫妻,养孩子,干活做饭。若过家家时做饭包过饺子,那就相当高级了,以草叶或菜叶撕碎为馅,以泥擀皮,还要包出扁食样……太难、太复杂,过家家过到这份儿上,长大成人后想不成器都难。不知现在幼儿园老师是否还组织孩子们玩过家家,这是传统的启蒙方法,可不能丢。
20世纪80年代末,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为扩大交际圈,搞男女宿舍联谊。本校跨校都有,昏天黑地,不甘落后,也是青春躁动的消耗途径之一。其中联谊活动的主要项目就是聚餐和跳舞,后来不知哪位能人提出包饺子,包饺子成了青年大学生联谊的黄金节目。对门宿舍联谊成功,男男女女,挤于一室,从伙房买来馅子和面团,借我们宿舍的桌子和他们自己的一拼,抹布一抹做面案,喝空的啤酒瓶当擀皮的木杖,现成的饭勺当馅勺,欢声笑语淌满楼道,热火朝天包起来。我们宿舍酸溜溜地称之为“成人版的过家家”。宿舍老大抓住门框,引体向上偷窥包饺子场景,不知被谁悄悄推开了虚掩的门。室内的人猛然看到了一个人吊在门上,很愕然。继而看到门框上玻璃中的人脸,立刻哄堂。饺子下好,对门宿舍送我们一快餐杯饺子,瘪瘪巴巴,漏汤的居多。我吃了一个,“这也是扁食?这也配称扁食!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扁食都包不好!”室友吃得意犹未尽,说:“再来碗饺子水一喝,就更好了,原汤化原食。”立刻被室友戏谑:“那你吃油条,还得喝炸油条的油,原汤好化原食啊。”哈哈!
当年住在薛国故城里的孟尝君恐怕也没吃过饺子吧?若不然,他的三千食客中不会没人闹着吃饺子。最能折腾的那个冯驩也只是弹铗而歌“食无鱼”“食无肉”“出无车”,那时对薛河环绕的富庶薛国来说,肉、鱼和车都不在话下,所以孟尝君有求必应。若是他弹铗而歌“食无扁食”,恐怕就让孟尝君为难了,若是有扁食的话,恐怕也是太过分了,甚至逾礼了。杜甫遇到了“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的故人卫八处士,惊喜之间,“夜雨剪春韭”,若是做个韭菜馅的饺子,该有多鲜。可惜唐朝也不是轻易就包饺子的,“新炊间黄粱”是主食,猜想匆忙之中,春韭炒鸡蛋,也很鲜,也很佐酒下饭。可见,古时包饺子是个大工程、技术活,还得富裕、有物质条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婚。老滕县的习俗,明年准备娶儿媳妇,可明年一年之中又没有立春这个节气,说这无春之年是“滑年”,因为立春滑到上一年或下一年中去了。结婚之年没有立春怎么行?于是高人给出破解之法:准新媳妇先上公婆家去过春节,躲过在娘家过无春之年,称为“躲春”。高手在民间,皆大欢喜,甚好甚好。这一躲春,就给了婆家近距离长时间了解儿媳妇的机会,用包饺子“试试活”,用端饺子上供试其懂礼节识老少否。包饺子要先和面调馅。和面有讲究,“冬和流猴,夏和铁球”。冬天冷、干,面一会就变硬,所以开始要和软甚至流质状;夏天热、湿,面易变软,因此一开始要揉硬实、越硬越好。心灵手巧的人和完面是“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有“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之潇洒。拙人和面,手上沾得斑斑点点,盆上还有一层归不到面团中去,面团疙疙瘩瘩没有揉透,身上面粉斑驳,尤其落在崭新的红衣服上,更是明显,吹之不去,打之不离,那是一个一眼即可看出的狼狈。调馅更有讲究,肉放得多少,馅剁得粗细,盐放得咸淡,料用得大小,没有量化的标准,只有经验的定性,要求就一个:适中。不难,又难。再说馅是饺子的灵魂,萝卜、白菜、芹菜、荠菜、茴香、马蜂菜、蒲菜……放不同的菜,就有不同的灵魂,饺子就有不同的味道。不常做,真摸不准灵魂的吃盐度,难免灵魂给你开个或咸或淡的玩笑,我们也得笑着咽下,吃一堑,长一智。包起饺子来,讲究的是一个多人合作的配合:切剂子的要根据包饺子的馅多少决定切大、切小;擀皮子的要根据馅子的原料决定擀厚、擀薄、擀大、擀小,要根据包的速度擀快、擀慢,干皮不易捏合,否则煮饺子时容易漏汤、挣破;包饺子的也要时时掂量盆中的馅子、面盆中的面,随时调整放馅儿的多少。若都是巧人,最后是馅光、面了,绝配。煮饺子时,那黢黑的锅屋,烟烟的灶火,红红的春联,还有空气中弥漫的鞭炮火药馨香的硫磺味儿。或许院中还有一株如月黄昏色的腊梅,星星点点地开着,寒风中阵阵清香,年味十足。煮饺子,火要武火,需要硬柴猛烧,以免煮时过长,饺子挣破。水开后下饺子,要打三遍水,要盖上锅盖和敞开锅盖各煮一会,盖盖煮馅,敞锅煮皮。煮熟,盛好饺子,最先的三碗要先敬天地祖宗,接下来的就敬门神和灶神,燃放鞭炮,一地火红。浇点(象征性地往地上浇碗中的饺子水)之后,从辈分高的分起,一人一碗。孩子再小,再想吃,也要等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们先动筷,再开吃,这是家教礼数,孩子们以后吃好东西的时间长着呢,长大了,只要懂礼,什么好东西吃不了?
等着饺子上桌的间隙,那是最幸福的等待时光。孩子们也要有所作为,剥蒜、搋蒜泥,或者放上一两个辣椒,加上盐,用蒜臼一窝一窝地搋,倒在小浅盘中,浇上陈醋,淋上几滴麻油,满屋的大蒜香和麻油香,辣味酸味弥满,伴着出锅的饺子香,这样的年味才完整。蒜泥堪称饺子的灵魂伴侣,若只有饺子,没有蒜泥,那真是“有梅无雪不精神”。孩子们剥蒜、搋蒜泥、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忙乎中也找到了成长感成就感。
今年春节闷在家里吃饺子过年的时候,饺子导演又一次火得一塌糊涂,电影《哪吒2》票房直线冲顶,让中国第一个申请非遗成功后的春节民族文化满满、文化自信爆棚:一个小哪吒就把世界搅得一片欢呼,一个饺子导演就让世界人民过了个中国年。有心人挖出饺子艺名背后的感人故事,无不是杨宇(饺子)的母亲对儿子的包容和相信、杨宇对世界文化的包容和融合。成功了,就是饺子;不成功,就是馄饨,也不孬。还有导演叫包子,也挺火。就差馄饨没人叫了,角子这名已经有人占了,正在挖空心思赶作品呢。面食家族,人见人爱,想不火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