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图景,是华夏文明千载追寻的终极理想。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知“大同”之路何其修远。于普罗众生而言,所求不过“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当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而至,这条千年求索之路忽现曙光,这究竟是时代的馈赠还是考验?
日本作为老龄化先锋,早在本世纪初便开启AI养老探索。松下Resyone护理床以床椅一体设计革新照护模式,既解放人力又守护尊严;软银Pepper机器人搭载情感交互系统,在服药提醒、血压监测之外,更能以童谣慰藉孤寂心灵。诚然,人工智能确能纾解养老重负:通过智能调配降低人力成本,优化资源管理提升服务效能,辅助老人维持生活自主性,这些皆为技术赋予的文明红利。
然机械臂终难传递掌温,算法读不懂眼角皱纹里深藏的岁月。当养老院走廊回荡着程式化问候,当生日祝福变成定时推送的电子贺卡,我们正在用科技稀释最珍贵的人伦温度。更堪忧者,过度依赖AI或将割裂代际羁绊,使银发族群困于数字孤岛;海量生物数据的采集存储,更似悬在暮年生活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工智能养老实为技术、伦理与社会治理的三重命题。其终极价值不应是机器取代人类,而在于解放人力以丰盈陪伴,正如松下工程师所言:“让护理床承担翻身之劳,只为让子女多握一会父母的手。”这或许正是破解“子欲养而亲不待”困境的密钥。科技当如春风化雨,既要托举银发群体的生活品质,更要守护生命晚照中的人性光辉。
“路漫漫其修远兮”,AI养老的探索恰似铸剑为犁的文明进阶。如何在智能辅助与人文关怀间求得平衡,怎样让技术成为传递温情的桥梁而非冰冷的屏障,这不仅关乎养老模式的革新,更是丈量大同理想的重要标尺。须知所有的科技终局,都应指向《礼运》篇中那个永恒的承诺:吾老,亦得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