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登
古滕国滕文公问政孟子,施善政以善治国,而得善国之美誉。滕州人善政、善治、善人、善文、善行,常怀善行,崇尚向善的民风民俗,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明朝弘治年间,张氏一分支由沛县迁至滕县柴胡店,耕读继世,忠厚传家,名人辈出。清乾隆年间,张耕藏书十间楼,研究古汉语音韵,成为著名的学者;民国时期,张瑞五英勇抗日,曾任滕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长;新中国成立后,张兆垠少将担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其中张思绍创办薛东高等学堂、施粥赈灾的事迹尤其感人。
张思绍,字复亭,邑庠生,开明士绅张修信之长子。张修信一生慈怀善行,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其五子张星五,曾任民国政府民政厅厅长,为山东省法学界创始人之一。
开办新式高等学堂
民国元年,张思绍出资创办了“薛东高等学堂”,开办国文、数学、理科、英语、修身等课程,除了教授新学外,还兼学纺织等技艺,让学生未来能有谋生之路。后因战乱频繁,盗贼蜂起时,学校不能上课,他就在家中开办家庭训育社,继续传道授业。
张思绍一生桃李满天下,从薛东高等学堂走出了很多著名的学生,如张瑞五(1905-1962年,今滕州市柴胡店镇小石楼村人),日寇侵华时期变卖家产买枪买粮资助抗日队伍,后被选为滕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长。鲁南革命先驱李乐平(1906-1971年,今羊庄镇赵庄村人),1938年与王见新等人在滕东善固村创办了“农民抗日训练班”,组建“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支队政委,1956年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杨广立(1912-1997年,柴胡店村人),1938年参加了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鲁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为抗战和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国少将,1960年后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江苏省委书记。
施粥赈灾 救助饥民
民国十四年,直鲁联军与奉军在滕县柴胡店东部一带,频繁争战。再加上土匪蜂起,社会十分动荡。这年夏天,大旱,蝗虫成灾,饥民遍野。张思绍不忍坐视,让全家节衣缩食,不仅献出钱粮捐给政府赈灾,还在本村设立粥棚,救助附近饥民。
现已96岁的张兆成先生告诉我们,张府放粥一般在每年春天青黄不接时,不论本村还是外村以及外来讨饭的,都可以带着饭碗前来柴胡店村领粥。当时粥棚搭在张家大院门口的南北大街上,有两口粥锅,安排专人维护秩序,饥民不分大人小孩,排队领粥。北进南出。张先生也有规定,自家有地,家境较好能吃上饭的,不能领粥。他的邻居大叔3岁时春天就跟着大人去领粥,后来连续三年领粥才渡过难关。大叔长大后常说,到老也不能忘记是油坊张府放粥救活了他。到放粥的后期,特别是民国十五、十六年,张思绍自己家的钱粮不足,他就四处奔波,呼吁仁人义士慷慨解囊,捐赠钱粮维持粥棚。灾荒严重的日子每天有几百号人前来领粥,后来更是发展到微山、薛城、利国以北方圆一二百里的饥民都前来领粥。
创建孤儿院 修撰族谱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寇入侵、灾荒不断、民不聊生。好多孩子失去家人无依无靠,食不果腹流浪街头。张思绍十分同情,他克服了很多困难,创办孤儿院。被收容入院的孩童,还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稍大一些的学习生活技能,让他们长大后能自强自立。
张思绍还创办了世界万字符会滕县分会,并出任会长。境内发生灾害,他率先前往,救死扶伤。因其慈悲善行,被民国政府推举县、省两级参议员。
柴胡店张氏人丁繁盛,但多年来族谱没有修缮。民国十年,张思绍搜寻资料、潜心研究,统计族人,费尽心血修撰族谱。由于之前各支系班辈不统一,他和德高望重族人商议,自张氏十六世起,拟定了“世兆开景运,弘德裕后钦,家传克孝友,文武庆国恩”二十班辈,我族班辈统一即始于此。他还撰写了《张氏族谱》序言,并将张氏世系图,篆刻于祖碑上,为保存家族史料、赓续家族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战乱迭起,谱稿刊印之事遂被搁置,未能付梓。但张思绍宝贵的族谱手稿,传于后人,为后续族谱奠定了基础。
1931年,张思绍因病去世,享年61岁。下葬之日,数以千计的乡亲赶来送灵。感念他乐善好施、救世济民的光辉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