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南大地的交通脉络中,滕州的公交车如同一根根流动的丝线,串联起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1977年集团所属公交公司首辆公交车驶出车站,到2025年新能源车辆穿梭于城乡,公交车的每一次迭代,都镌刻着城市发展的印记。透过这扇“流动的窗口”,我们得以窥见滕州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车轮滚滚”与“工业记忆”:公交萌芽与城市觉醒
“煤炭动脉”见证工业崛起。1977年8日,滕县(今滕州)公交线路“滕县—西岗—柴里”“滕州—木石—八一矿”开通,彼时3辆上海SH-640型客车载着矿工,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颠簸。这条线路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公交”,而是肩负着助力煤炭产业发展的使命,在公交车的轰鸣声中,以“煤城”之名将滕州嵌入全国工业版图。
线路延伸勾勒城市骨架。1980年,1路线延伸至蒋庄矿;1989年,“火车站—妇幼—火车站”2路线、“火车站—东沙河”3路线开通;1995年市内6路线开通;1997年市内9路线开通;2011年7月高铁专线K106/107路开通;2012年滕山城际K109路开通;2018年K117路开通……这些线路如同毛细血管,将矿区、车站、乡镇与城区串联,悄然重塑着滕州的城市空间。
“柴油味”到“空调风”:城镇化浪潮中的公交蜕变
舒适革命与城市品质提升。2003年,长江依维柯空调公交车首次出现滕州街头。谈到乘坐过滕州首辆空调车的感受,住在安居小区的王阿姨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惊喜:“冬暖夏凉,车窗也不再漏风,连等车都变得有十分有面了。”空调车的普及不仅改善了出行体验,更成为城市现代化的符号,公交已成为城镇化进程的“摆渡人”。
支付场景与便捷生活融合。从1999年6月6路首次实行无人售票开始,城区公交渐渐推广无人售票。售票员的岗位消失了,但乘客获得的是更高效的出行。支付方式也从单一的投币发展为公交卡、银联卡、Pay支付、云闪付、微信、支付宝、刷脸等多元方式,实现了移动支付全覆盖,公交系统也由传统人工调度向智能化升级,市民只需在手机轻轻一点便可一键查询公交实时位置。
“绿色发展”与“区域融合”:现代化与城市能级跃升
新能源革命重塑城市底色。2014年开始,CNG、LNG、混合动力、纯电动公交车进行了大规模更新普及。在8路线上班的司机张师傅对新车的评价颇具时代感:“像开无级变速的轿车一样,尾气没了,乘客都夸车厢里安静得像图书馆。”绿色车辆的投用不仅降低了碳排放,更成为滕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移动名片”。
定制服务精准响应民生需求。2017年,公交公司开始试点为滕州一中、尚贤中学等10余所学校开通学生定制专线,至今师生定制线路已经覆盖21个镇街,并辐射山亭等周边区县,服务学子9000余名。在三中上学的胡同学家长刘女士感慨:“孩子放学不用挤,免除了舟车劳顿,直接校门口上车,安全又省心。”这种“需求响应型”公交模式,折射出城市公共服务从“普惠”到“精准”的进化。
“文化融合”与“民生温度”:双向奔赴的现代化叙事
“运输工具”到“城市记忆”。从途经滕国故城3路线、到途经“一塔六馆”的6路、9路线,从“美丽滕州印象”主题的K106/107路线到“滕州诗词”主题的9路、13路、26路线……城市公交承载着7500年厚重历史人文,穿行在滕州的大街小巷。已经退休的乘客李阿姨说:“坐公交就像逛博物馆、进图书馆,一趟趟公交之旅让孩子们也爱上了听滕州故事。”这种文化赋能,让公交车成为了传播城市精神的载体。
“冷铁壳”到“暖心屋”。从引领社会风尚的“公交婚车”到随需而至的“善行巴士”,从学习强国熏陶的“主题车厢”到充满童趣的“童心公交”……场景服务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时代命题的创造性解答。当公交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位移工具”,而已成为文化传递、公益实践和技术应用的复合平台,这不仅是城市交通发展的缩影,更折射出社会文明进步的深层逻辑。
当新能源公交车安静驶过龙泉古塔,当定制专线将学子送回美丽乡村,滕州的公交车已超越单纯的交通工具属性,成为城市发展的“动态档案”。未来,随着城市扩容和路网完善,公交必将继续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梦想,驶向更美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