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62年出生在滕州市(原滕县)滨湖镇(原岗头公社)东屯后村,1969年上学。当时家家户户小煤油灯,晚上为了省点油,灯芯按了再按,点一会儿就上床睡觉。上晚自习也是小煤油灯,非常昏暗,只好睁大两只眼看书写字,由于煤油灯冒黑烟,常把脸熏得漆黑,甚至连鼻孔的鼻屎都是黑的。
到了70年代,农村才陆续用上了电灯,但大多用二十三瓦的电灯泡,甚至十五瓦的,六十瓦的不舍得用。当时的农村晚上确实是黑灯瞎火,伸手难见五指,外出大多靠手电筒照明,手电筒成为晚上外出的宝贝。
更大的宝贝是自行车,当时的自行车比现在的小轿车还珍贵,六七十年代谁有辆自行车就是最大的骄傲,找媳妇都好找。自行车珍贵到什么程度?1978年我进城读书,当时我爸在县物资局,是干部,有辆自行车,周末我骑老爸的自行车回家,第二天下了大雨但也得赶回城里上学。当时我村的路全是土路,大雨过后泥泞不堪,我怕泥沾到自行车上,就扛起自行车,一直把自行车扛到从岗头到县城的公路上。当时的公路也是土路,不过上面铺了沙子,也就有三米多宽,坑洼不平。从岗头到城里需经五个桥,当时的桥皆是低桥,平时比河里的水高一点,下大雨或遇有洪水,桥就会被淹,常常有洪水把人卷走,非常危险。从岗头进城的土路一直到火车站西,过了现在的荆河桥又是土路。当时的龙泉塔东就是麦地,一直到90年代初期皆如此,当时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北边也是麦地,可见当时市区多么小。大致南到现在的景观桥,北到人民医院,西到104国道,东到龙泉塔,城区人口也就几万人,滕县宾馆是县城最高最好的建筑。当时的三八饭店二角钱一碗的羊肉汤没有几个人舍得喝的,工人大多一月二三十元的工资。
当时流传一个笑话:说一个从未进过城的农村老头第一次进了县城,看到火车跑得飞快,惊呼道:火车趴着跑都跑这么快!如果站起来跑得跑得更快了!这老头看完火车住进了宾馆,晚上抽出烟袋抽烟,看电灯泡挺亮的,就把烟袋头对准电灯泡点烟,但点了半小时点不着,就大骂电灯泡不如他家的煤油灯。
现在我们滕州市区不但都用电灯泡了,而且家家户户用上了节能灯,又亮又节能,不但追求亮,更追求环保和保护眼睛。一到晚上全城亮如白昼,荆河路、府前路、善国路、塔寺路灯火通明,就是背街小巷也是路灯,大多是太阳能节能灯,可自找太阳光不用电。市区的路皆是柏油马路,十分平整,无一坑坑洼洼,无一不经精心设计精心养护,从我们滨湖镇到城区已有两条柏油马路,皆又宽又平双车道。现在的农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皆是水泥路或柏油马路通到家门口,晚上亦有太阳能路灯,出门没有再用手电筒的了,更不用扛自行车了。现在的龙泉塔下早已不见麦田,已建成了一塔六馆,是市中心了。市人民医院北也早已不见麦田了,愁的是车没地方放了。农村早已家家有小汽车了,差的也骑电动车了,自行车变为锻炼身体的工具了。
我17岁考上军校,当兵20多年,到过郑州、成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比较后发现咱们滕州虽然是县城,但基础设施并不比大城市差,文化建设也有独到之处,一塔六馆堪比省城。道路建设的质量不比省城差,这得力于滕州市历届领导的远见卓识,一届接着一届干,滕州人民更是勤劳有思想敢想敢干。
滕州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