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西寺院村

  西寺院和东寺院村,毗邻相连。现在拆迁改造己经叫大同社区了。可我总时时记起我的亲朋好友都挂在嘴边时常谈起的村子——西寺院村。 

  我刚上班时,单位在东寺院村南头,西寺院村东边,偎心夹肋,实在好地方。而东寺院靠近城市南北中心善国路,村落规划齐整,民风较淳朴,也更近市民之风。而一衣带水的西寺院,南靠当时的南环城大路,西邻104国道。北边有一漫水桥与市区相通。村落更是随心所欲,除有一当村南北大街外,到处是阡陌小巷,胡同交错。当时交通警察都不愿意追违章逃跑到西寺院的摩托车,因为只要三转两拐,便再也没有峰回路转了。平时家家门前都有污水暗渠,可不是江南小镇的潺潺流水,而是随小路流淌的条条水沟。晴天晴地还好,一到阴雨天,便知道什么是水泥路了,绵绵细雨下上几天,夸张一点说不沾掉鞋跟回不到家。也才知道为啥在西寺院大人小孩水靴子是标配了。

  爱上西寺院村是因为媳妇家是西寺院村人。爱屋及乌,时常跟着爱人回娘家,记忆便鲜活起来。 

  1994年的城乡结合部,回忆起来让人觉得幸福满满。去一个地方勤了,总会有错觉,觉得那就是自家了。

  想着那个村子,不得不记起村南边还有庄稼地,所以屋墙外便是农田。尽管没有青山郭外斜,却尽是绿树村边合。房前屋后,大小路旁,尽是白杨树,还有家槐,国槐,香椿树,臭椿树。春日里,麦苗油绿一片,粗厚的麦垅平直,上面有村人种的各种菜蔬。倘若阳光明媚,气温宜人,倒披着棉袄,挎着竹篮,拿着小铁铲,挖些野菜。尤其是荠菜还有萋萋芽马蜂菜之类的,那里全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由于村里无水冲厕所,因此一直都有青壮年挑大粪或用地排车倒大粪的习惯。几分薄田,宜种些小麦玉米,大多还是做了蔬菜小园子。各家的田园地头也成了农家肥的沤造场所。想想当时场景,历历在目,并没有违和感及不适。

  村子里代销店,售卖一切生活用品。有几家饭馆,在村北头街西有一家姚家羊汤馆,很遗憾没有去里面吃过饭。只还记得那家羊汤馆院子不小,有几年寒冬入九去他家用大钢精锅和爱人去端过羊汤。羊汤馆很场面,帮忙的也不少,一直排队到他家大门楼子下。村子南头有一家卖豆腐的不好找,好像那门店对着一个变压器房。用西寺院的豆腐做的菜煎饼最让人回味。每次爱人家摊煎饼,都要在最后做一次菜煎饼。用礤板子擦绿萝卜丝,切大白菜丝,切小细豆腐块,加盐,花椒面,切碎干红辣椒,用三张大煎饼两两夹菜,搅拌均匀,热油热鏊子熥熟,切成段,热热的,烫烫的,满手满嘴漏油,鲜香辣甜。豆腐的辣味,萝卜丝的甜味,大白菜的回甘,比起现在的小鏊子摊的菜煎饼要适味得多。

  城乡交接处的村子,好处还是不少的。村子里有学校,不大也不小,尽管教学质量不能算上乘,孩子们亦不需要太早起劳神。除非你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多走三四里去城里的实小。清晨当街有卖粥的,炸油条的,卖辣汤的。不要多贵,用暖壶打回家,隔几天换换样,也是很好的早餐。若是勤快,早起一会,到村南的小园里,趁着露水未落,摘个西红柿或一小把油菜,薅几根小芫荽,回家下个鸡蛋西红柿面条,更是实惠。面是自家麦地收的小麦磨的,再亲自看着面条房压的,想想都是满口的幸福。

  村子里有靠大路的加油站,门面房。可能村民也会因为这些收入分配不公频频举报村干部。可是村子里有自建水塔,吃水是不花钱的。只是每天的来水时间是固定的。我特别想念的是爱人家那口黑黝黝的大水缸。只要来水了,无论再忙,都要互相提醒接满那口大缸。因此也好怀念夏天里洗衣服,用那个大铁盆往水笼头一放,如浣纱一般。若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更好。边洗边往外倒水,凉凉的水洗着脚,洗着拖鞋,再冲洗着小院子。现在的人永远也没有这个体验了。还有,还可以刷刷自行车。那个斜弯梁的三枪红色自行车最对得起那村落风情。最后晾一院子衣服,花花绿绿,有时也引得蝴蝶乱舞,蜻蜓乱飞,再衬着炊烟袅袅,让人回忆满怀。

  爱人家的小院子也经历了两次改造,最后盖成了五间明堂堂平楼房。院子也把土地铺上了方砖,砌了水池,花坛。好像一直种着几样月季罢,让芳香充盈着院子。

  尽管盖了厨房,可我最记得的还是厨房门口的那个泥锅柴火灶。住村子,不能没有个柴火灶台。因为村子里,总有木头树枝,玉米杆豆子秸麦穰,这些都是烧火灶的消耗去处。盖了新房,房子东头照样也一风水巷口,里面搭个石棉瓦棚子,除了放买的煤,还囤了不少木材,柴火棒棒。那个是冬天烧暖气才用的,大部分时间我们要用这个柴火灶做饭。

  那些年最喜欢吃的家常菜是大肥肉块炖白菜粉条,在柴火锅里,肥油冒着热气,哧哧作响,那时还是放几天会长毛的酱油,也是真香。

  没有刻意去吃什么,小园里有萝卜青菜,有辣椒大蒜,有白菜茼蒿,有芹菜芫荽,自己种芝麻磨香油。家里养鸡狗鹅鸭甚至还喂只山羊,养头肥猪。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甚至辣子鸡快出锅,才发现还没有芫荽菜,一溜小跑也能采回来,好菜不晚。

  寺院村的村民,除了农村身份的,还有不少吃体制饭也在本村上住。各种身份的杂居一起,相处和睦。夏日里,村子当口,有大冰柜摊,拉一凉棚,放些许马扎,或卖雪糕冰棍,或卖西瓜冷饮。光脚赤背摇芭蕉扇有之,戴墨镜遮阳帽穿纱裤、皮凉鞋、白绸裤者有之,当街骂人耍酒疯的有之,不小心,群狗乱吠的场面也时有之,或许一巴掌大的地方也晒场打豆有之,一不小心滑倒有之,一派祥和景象。

  西寺院的高光时候是滕南中学搬到了那里。 

  滕南中学搬迁到西寺院的北边。靠荆河南沿,是个废窑厂。我常走那沿河大堤,用炉渣灰铺垫的,硌脚。绿化也不景气。可毕竟是城关镇的四分之一。西寺院人以前上中学都去城里,尽管也就多三四里地光景,可这是在家门口。那一年妻侄和外甥都直接上了滕南中学,三年后也成绩优秀。又上了一中最后顺利考入国内名校。最厉害那一年爱人同学的侄儿还从这里初二就考入一中且升入了少年科技大,如今也是国内知名学者了。滕南中学给西寺院带来了华丽转身。后来西寺院从这个学校走出的人才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名气。

  村子的最大幸福是有所学校,有所好学校。现在的大同天下社区是集滕南中学、实验小学、荆河中心幼儿园一体的十万人大社区。有这么多优质学校,因此,拆迁改造后的西寺院的幸福路会越来越好,福泽绵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周末
   第7版:荆泉
   第8版:广告
捡地皮
记忆中的西寺院村
国资国企赞歌(组诗)
滕州日报荆泉7记忆中的西寺院村 2025-07-05 2 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