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 马润涛
~~~ 孙化超
~~~——献给国资国企革新的时代礼赞
赵国峰
~~~ 赵曰春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庄历史记忆
马润涛

  唐王寨与唐王征东

  小时候和小伙伴去东山薅草,想到山上面去看看风景。此山是崮山,山顶虽有起伏,但还算平坦。于是越走越远,不觉间便走到了长城村的唐王寨。

  唐王寨为崮顶山寨,位于长城村东,相传隋末唐初,李世民东征高丽,曾经在此安营扎寨待过三个月,遂留得此名。唐王寨所在的山,后来便被称为“唐王寨山”,简称为“唐王寨”。所谓唐王寨,眼下已无遗迹可寻,只留下三个传说和一个谜。三个传说:一是唐王饮马泉,位于唐王寨东、中水峪村东的河沟。二是唐王吟诗棚,在饮马泉东岸,是一座天然石棚。三是唐王讲书堂,在饮马泉东岸的山坳里。一个谜:代代相传唐王寨有一个山洞,里面有唐王藏的宝物,但就是无人知晓洞口在何处。直到2003年12月才被揭开谜底,封存千余年的唐王寨山洞已被盗墓贼盗挖,但当派出所民警赶到时,洞中的文物已经被洗劫一空。

  长城村还有一个历史遗迹,也是该村名字的由来。据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古迹志》记载:“长城在城东六十里,无故址可考。《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已故山东著名史学家王恩田先生认为此城墙为齐国所筑。

  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其实留下的历史印记并非唐王寨一处,经查仅冯卯镇就有三个村子与此有关。

  一是谢庄。谢庄,原名“谢驾庄”。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回师路经此地时,当地耆老九人叩迎皇驾。数日后李世民起驾回京,设宴答谢九老,并曰:“耆老情深,护驾功高。”九老闻听此言,连连叩首谢恩。从此村子易名为“后谢驾庄”,之后又演变为“谢家庄”和“谢庄”。

  二是别庄。别庄与谢庄相同,得名均来自李世民东征。相传该村原名“别驾庄”。唐王李世民东征回师,当地九位耆老相送,在此别过。后人为纪念这件事,遂起村名“别驾庄”,后来人们又称“别家庄”和“别庄”。

  三是九老庄。从村名可以看出,该村与上两个村相同,村名也是源自李世民东征。相传九老辞世后,李世民特赐九老一墓厚葬,并赐村名“九老庄”。现村东有九老坟遗址,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驸马林与千庄

  元代《陈氏祖茔墓志铭》有一句话:“值唐为驸马都尉,徙滕阳之东八十里祝沟城西,祖茔曰驸马林也。”意即:唐朝有一个姓陈的驸马都尉,迁徙到滕县东八十里的祝沟城西,后来人们便把陈氏祖茔称为驸马林。

  那么,这位陈氏驸马都尉到底是什么情况呢?读《山亭区村名志》才发现,原来这位驸马都尉还真有些来历,而且与千庄有关。

  该志是这样记载千庄的:千庄,原名“千户庄”。相传该村在元代出了一位姓陈的驸马,朝廷封他享受滕东一千户纳粮的俸禄。该村故名“千户庄”,简称千庄。驸马林在村东南二公里的“小龙眼”对岸、佛山湾村东。墓地在二十世纪整地时被填平,一通圆头墓碑正好位于坝堰处,碑面朝外。由于风雨剥蚀,只有少数字迹可辨(此处不实,其实碑文只有少数字难以识别)。据说,驸马之妻只是皇上的干女儿,与皇上并无血缘,加之驸马过分张扬,尤其是“打响场”惹怒皇上。后来驸马俸禄被收回,之后下落不明。

  陈驸马这个人或许是有的,那通碑和千庄这个名字似能证明,不过传说中的细节可信度不高。比如说,驸马所处的朝代,碑文和传说就不一致。碑上写着“值唐为驸马都尉”,在《村名志》中却说驸马是元代人。是不是可以这样结论:有的人或者事,即便成为历史被书写在碑上或书里,也不见得就是真的,关键取决于史学家的态度。

  无独有偶,冯卯镇还出过一个驸马,与辘轳村有关。

  据说辘轳村是汉代建村,附近有出土的汉墓遗址为证。该村曾有吕卢两大姓氏,且都在朝为官,吕家为吕国公,卢家为驸马爷。因为村子缺水,生活不便,各自打井一眼,吕家的井称辘井,卢家的井叫轳井,后因“吕”“卢”谐音,遂将村名定为“辘轳”。据村民讲,明朝初期,吕卢两姓因犯罪被抄家,自此两姓消失。现在居住的人家,都是后来从外村迁来的。

  两个驸马都曾烜赫一时,却都没能善终。可见即便攀上皇亲国戚,登上高位,一不小心还会跌下来,而且跌得很重。

  

  一个村庄与两个姓氏

  这个村子在我们村子北面,两村相距有四里地,中间只隔一座小山丘。这个村子先前叫“闫家庄”,后改为“闫马庄”。因“岩”与“闫”同音,最后改成现在的“岩马庄”。

  岩马庄是一个两千多口人的村子,外乡镇的人应该知道的很少。但是,岩马水库或者岩马湖就不一样了,在山亭、在滕州、在枣庄,乃至山东省都有名。

  据闫氏祖茔复修纪念册载:闫氏先祖在元末明初由山东禹城、齐河两地迁入,垦田立村,因名“闫家庄”。闫氏老祖与东堌城村姓马的表兄弟关系密切,经常相互走动看望,每次分别都恋恋不舍,送来送去,耽误了很多工夫。于是两人商定:在两村中间的山口(距离相等)立一界石,不论谁送到这里都要止步。后人感念他们的兄弟情谊,就以两人的姓氏作了村名。

  这个故事我从小就听大人讲过多次,小时候曾经专门跑到北山口去看那块界石。前几年还听村人说,原来村里有一通碑,曾记载这段佳话。

  岩马庄在清代曾经出过一位大诗人,叫闫尚召。生前好友颜逢甲为其作传,后被收录清道光《滕县志·孝义传》。闫尚召生前著有《东蒙诗》八卷,词五卷,文赋五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的《索引》收有《东蒙山人诗词文钞》一卷,注明:“清·滕县闫尚召撰。”该资料选自山东大学教授杜泽逊藏清钞本。近几年来,在冯卯镇和水泉镇还发现许多闫尚召撰写的碑文,其中最著名的是《掩骼碑文》,亦称《放粮碑文》。

  

  青山有幸伴忠魂

  清末翰林高熙喆先生抗战期间在水泉镇板上村的事情,《滕州读本》已经载过,只是没那么详细。今把沈印骞先生《高熙喆与山亭》一文涉及板上村和小北河村的部分内容介绍给大家,也算是对《山亭区村名志》的一点补遗。

  1938年1月,日军攻占邹县县城,滕县岌岌可危。滕县部分士绅为保全性命和自身利益,带着酒肉到邹县犒劳日军,年过古稀的高熙喆闻听怒不可遏,遂拍案而起,严厉痛斥奴颜婢膝的汉奸卖国贼行径,立命次子高延柳备车,弃家远避于滕县东部山区。

  高熙喆携家人先居水泉镇板上村,后移居小北河村张士主家。小北河地处翼云山主峰北二公里处,今属水泉镇。张士主是国民党滕县十六乡乡长,家有三十多亩地。其宅第三进院落,每进院都有配房。为了确保村人的安全,进住张家后,高熙喆与张士主组织村民围绕村子筑起高墙,周边建起八座炮楼,一旦日军、土匪、汉奸等来骚扰,全村老少便可躲进围子。为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高熙喆利用张家两间空房办起私塾学堂,穷人孩子与地主子女同堂读书,不收学费。高熙喆先生毁家纾难,还经常向困难乡亲施舍钱粮、衣物等,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小北河虽地处深山,但在1938年7月间,日军还是来到了这里,并放火烧了村子,张家的房舍也有多间被烧毁。高熙喆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于一个月后辞世。亲友将他的遗体装殓落葬在小北河村前河沿一高台之上。1939年腊月,高家准备将落丘的灵柩启走运往滕县高家祖茔安葬,开棺后发现去世一年有余的高熙喆尸体未腐,容貌依旧,人以为奇。

  早在1917年和1924年,高翰林应张锦湖之邀为迁葬父母撰写过三通碑文和重修翼云山庙宇两通碑文。前三通碑文分别是:张氏先茔碑铭、张氏纪恩碑文和清武略大夫茞丞张公暨配程孙徐恭人墓志铭。后两通碑文是:重修翼云山碑记和重修翼云山碧霞元君庙记。在之后的1930年,高翰林为编纂《续滕县志》曾多次到山亭、徐庄等地采风,寻访文物古迹,从而将山亭一带有价值的史料收入书中。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也是翰林高熙喆先生逝世八十六周年。斯人虽已远去,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风骨和气节依旧昭示后人,他义薄云天、彪炳千秋的壮举仍鼓舞着人们。此刻我想起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高翰林当属于后者,山亭人和滕州人会永远记得他,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村庄历史记忆
红荷湿地游记 诗一组
辰龙赋
童年故乡迎立秋
滕州日报荆泉7村庄历史记忆 2025-08-13 2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